感官文化印刷|Ep 4.  摸得到的畫面:燙金、打凹凸的後加工詮釋

感官文化印刷|Ep 4. 摸得到的畫面:燙金、打凹凸的後加工詮釋

作者感官文化印刷
日期26.08.2020

印刷,某種程度是在二維的紙張上再現各式各樣的場景與畫面。然而,在平面印刷後選擇適合的後加工方式,諸如:燙金、打凹凸、撕線摺線等,就好比義大利藝術家 Lucio Fontana 在畫布劃下的那一刀,頓時間讓平面的繪畫作品成為了一件立體的雕塑。後加工不僅能造成視覺上的衝擊,對印刷品來說,更增加了觸感的豐富性,甚至某些後加工更有著保護印刷品的功能。延續前三篇針對裝幀、印刷方式與紙材的介紹,本篇首先將介紹兩種最受歡迎的後加工——燙金與打凹凸,並以印件案例呈現相關的應用範疇。

 

⊕ 燙金(箔) ⊕

燙金的色箔種類多元,有時候會將「燙金」一詞來泛指所有的燙箔工藝。燙金的金箔並非是真的「金」[註],而是使用較為低價且穩定的「電鍍鋁」,再加上不同的色料成為我們常見的燙金、燙銀、雷射箔、珍珠箔,甚至黑、白等。除了紙張外,亦有適合在塑膠、皮革、布款等不同材質上的金箔可供選擇製作。

在流程上,首先會由製版方製作燙金版的「底片」,燙金廠再依據底片的內容製作「燙金版」。燙金版的材質大約可以分為金屬版與樹酯版,金屬版如鋅版、銅版、鎂版等,其中以鋅版最為常見;樹酯版則多使用在凸版印刷,以油墨顏料進行壓印。

燙金鋅版完成後將色箔放在欲燙印紙張與燙金鋅版中間,鋅版經過加熱後下壓後使色箔附著於紙張上,同時也因為有熱與壓力,故燙金完成後通常會有一點下陷。

*註|燙金工藝在早期發展時確實是以真正的「金」、「銀」等金屬原料來製作,由於製作成本相對較高,現在我們常看到的燙金基本上都已經被電鍍鋁所取代。

IMAGE

昆蟲徽章燙金底片

IMAGE

昆蟲徽章燙金鋅版

IMAGE

三虫印刷社的《昆蟲徽章 單入組》即是以燙金的方式模擬昆蟲身上的反光亮感,透過不同的大小點狀、線條粗細的結合,透過疏密不同的變化,營造出燙金的濃淡層次。紙張設計師選用新百代紙,紙張的平整程度是燙金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越平整的紙張效果越好;反之較為粗糙、紋理感較強的紙張則會增加燙金的難度,包含在字型、線條粗度、點狀大小的顯示效果與辨識度。新百代紙屬於後者,在設計線條相對較細的狀態之下,測試了不同施壓方式與角度,前後共經歷了四次測試才達成理想的效果(沒錯,就是開了四次版!)

IMAGE

三虫印刷社:陶睿、陳乙萱、蔡曣禛,《昆蟲徽章 單入裝》|以燙金加工模擬昆蟲的反光亮感,在打開盒蓋的那一刻,彷彿破繭而出,綻放光芒。

IMAGE
IMAGE

除了具有金屬光澤的色箔外,也有不反光的材質可供選擇,如燙白、燙霧黑等。「燙白」與「燙霧黑」因為材料特性的關係,需要特別注意紙張燙印時的毛邊與外擴情形,避免過於模糊而影響到視覺觀看。但亦有設計師利用燙白的毛邊特性來傳達作品訊息,如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畢業專刊《現榨一杯》,在具有粗糙砂紙感的 Matter 紙上燙白,毛邊外溢的狀態如同液體的流動,呈現創作靈感不受框架侷限的自由自在。

IMAGE

2019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畢業專刊《現榨一杯》
黑色的 Matter 紙張印製銀色並燙白,燙白外溢的毛邊呼應了主題。

IMAGE

洪家榮,《光之匠》|名片
燙白的毛邊外溢可能會使字體變得模糊或是有斑駁感,考量到字體的閱讀性,選擇重新調整燙金版並改為燙霧銀,藉以增加清晰度。

IMAGE

左:kawatodesign,《髹‧工藝》名片,
右:常形社 Ordinary ,《iSee Design Culture Tour Guidebook》
|燙亮黑(左)與燙霧黑(右)的差異,霧黑毛邊較為明顯。

 

⊕ 燙印的變形 ⊕

有些美術紙張會在製程時加入白色的熱熔絲,此時可以不用透過色箔,只要將燙版加熱達 150℃ 以上的「空燙」(亦稱做「熱壓」)方式壓印,白色的熱熔絲會遇高溫熔化而下陷,顯露出紙張的原色,呈現出紙張的原色,展現不同的視覺層次。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易讀本》即是選用有熱熔絲的晶鑽彩烙紙,空燙做出葉脈的紋理與姿態;白色的熱熔絲如同蒲公英,與葉片一同飛舞在偌大的樹林之間,極具畫面感。

IMAGE

盧亭筑,文化銀行《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易讀本》
選用巨圓紙業的晶鑽彩烙紙,空燙後呈現不同紙色與層次感。

在燙金流程中有說明,金箔經過加熱下壓後會附著於紙張上成為成品,剩下的色箔即是燙金的剩料。《時間博物館 Time Museum》呼應創作主題的「時間」概念,以「金箔」、「銀箔」作為包裝材料——藉此翻轉金箔「成品」與「剩料」之間的關係,讓燙「剩」的金箔成為主角,使印刷的生產線具體地呈現出來。

在製作上,首先空燙整捲金箔,之後再依據尺寸進行裁切,放入內容物後進行包裝。金箔其實只要有點熱度、壓折等就會有脫落的狀況,所以要小心拿捏包裝的力道以保持金箔的完整性。雖然說多少還是會有一些脫落的情形,但對創作團隊而言,這也是呈現手感與時間的一種痕跡。此外,外包裝的視覺設計是以較為細小的文字所組成,燙剩的金箔就像是成為一個個觀看內容物的視窗,隱約地透漏內容物的存在。金箔的閃耀,銀箔的曖曖內含光,回應觀者之於「時間」的各種關係。

IMAGE

黃宇脩、黃嘉宏、林芝妤,《時間博物館 Time Museum》
不僅在內容上圍繞著「時間」的主題出發,亦透過加工的方式呈現金箔成品與剩料的時間關係。

IMAGE
IMAGE

《時間博物館 Time Museum》的銀箔會隨著時間剝落,自然地呈現時間的概念。(圖片提供|黃嘉宏)

 

⊕ 打凹/凸 ⊕

打凹/凸的製作原理基本上與燙金相同,皆是透過鋅版的加壓來形成深淺不同的起伏。打凹/凸通常不會有加熱的過程,但如果印件有需求,可以適當地加熱,效果會更好(跟前面所述的熱壓方式相同)。印件若是單純打凹,且凹度不用透過紙張的背面,可以單純製作一個版即可。反之如果印件需要打凸,或是打凹需要透到紙張背面,則需要一正一反的「公母版」來加壓製作,使紙張雙面皆有加工的效果。

打凹/凸的視覺效果跟紙張的厚度有密切關係,紙張厚度建議在 18-20 條以上會是比較理想的規格,過薄的紙張若施加壓力過大,紙張容易破裂;壓力太小效果則不明顯。打凹/凸深度常見的為 1.5mm,即是製作 1.5mm 厚度的鋅版之意,亦可再調整為 1mm、2mm 和 2.5mm 等規格。如果想要再更深,近似於「浮雕」的質感,可能需要換成前面所提的「銅版」,以開模的方式製作。當希望下壓深度越深者,紙張也就需要越高的厚度才有辦法承受壓力。

IMAGE
IMAGE

三虫印刷社:陶睿、陳乙萱、蔡曣禛,《昆蟲徽章 精裝版》
以打凸做出草葉、昆蟲,做出多層次的空間感。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 108 級創作組畢業專刊《層層》先將美術紙裱於灰紙板之上,並開了兩組不同深度的打凹鋅版,營造出如同水墨畫前中後三景的淼淼空間感,又像是移動時所出現的殘影,一靜一動也呼應了正在創作的人們——靜靜的觀察與沉思,並將其化作對世界的動態呼喊。

由於《層層》的打凹面積算是非常大的,如果機器的壓力太小,整個鋅版很有可能就會被機器吸住,機器也因此而報銷——有點像是台語裡所說的「牢車」(tiâu,黏住、卡住),車子的輪胎不小心駛入較大的坑洞時,如果想要將馬力催到最大離開坑洞,反而可能因此壞掉——機器也可能如同「深陷泥淖」的車子,即使想要加深打凹效果而施加更多的壓力,但卻因為機器已經超過能夠負載的壓力,無法再繼續施壓,反而讓鋅版整個「牢」著,這種狀況對機器跟版都是很嚴重的損害(版可以重出,機器重買可就大麻煩了!)

IMAGE

國立清華大學藝設系 108 級創作組畢業專刊《層層》
打凹多以一次為主,為了更符應展覽像要強調的「層層」概念,進行了二次打凹,營造出特殊的視覺與觸感效果。

 
⊕ Note ⊕

加工的形式與種類繁多,運用得當可以讓印刷品獲得截然不同的視覺與觸覺價值。本篇首先介紹燙金與打凹/凸兩種原理相近的加工方式,以下就提及的相關內容進行整理,未來亦將針對不同的加工方式進行說明,如上膜、摺線撕線、匝型、水光等相關內容,敬請期待。

IMAGE

【專欄簡介】

印刷,是一種五感體驗的集合。

一件印刷品是許多選擇的過程,作為印刷端的我們,總是期待間接或直接地讓創作者想要表達的話語與訊息可以透過印件傳出去,形成不同遠近的詮釋漣漪。

【感官文化印刷】

感官文化印刷致力於「印刷體驗」的實踐,藉由印刷固定住創作時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官與覺知,延續它在腦海與真實世界中的各種形象。

Blog|感官文化印刷
Facebook|感官文化印刷
instagram|sensationsprint

#打凹凸 #燙金 #印刷 #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感官文化印刷
圖片提供感官文化印刷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