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度 ZINE 選:創作在抗爭現場,也在檳榔攤

台灣年度 ZINE 選:創作在抗爭現場,也在檳榔攤

作者雜誌現場
日期30.12.2019

經常有朋友問起我 ZINE 與獨立雜誌(Magazine)最大的差異是什麼?尤其是當獨立雜誌發展越來越趨於小眾化、社群化,甚至印刷量門檻降低,遊戲規則也逐漸被改寫的今日,我認為最鮮明的答案,不外乎是「 ZINE 更強調 DIY(自己動手做)」、「 ZINE 更能反應創作者本身性格」、「 ZINE 就是創作者的個人名片」。

這從今年出版的小誌中,有人拍下檳榔袋、被撕毀的海報、地面塗鴉、乃至畫下公園運動的人們⋯⋯亦可得到印證,這些被眾人視為生活裡再正常不過的日常,卻成了這些創作者視為珍寶的題材,並從中挖掘觀察的樂趣,更直搗每位創作者獨特內心及性格。

「啊,原來日常之物,也能有這麼迷人觀察的方式。」

這正是小誌迷人之處,也是小誌帶給我的樂趣。若是要從茫茫小誌海中票選出對應 2019 年的小誌,我更特別想分享這一些創作者奮力在身邊尋找一些看似無意義構成,最後卻有著最詩意存在的小誌,作為我的 2019 年台灣年度 ZINE 選,看他們如何蒐集各式與台灣產生連結的風景。

01

《 318 Casa BRUTUS》|陳藝堂 Etang Chen
21 x 14.8 cm/32 pages/Limited edition 100

《Together》|唐世杰 Tang Shih Chieh
19 x 13 cm/28 pages

IMAGE

繩索捆綁的路障群、貫穿走廊的排風設備、電風扇桌椅堆疊的樓梯間、散落各處的生活雜物⋯⋯照片上這些看似收集雜亂無章的日常現場,卻是紀錄發生在 2014 年 318 學生運動中立法院內的景象,攝影師陳藝堂的小誌《318 Casa BRUTUS》,充分發揮了攝影「凡反走過必留下痕跡」的功能。

沒有暴力衝突血腥畫面,也沒有劍拔駑張的怵目畫面,在抗爭現場四處取材散落的生活物件——還刻意挪用日本知名生活月刊《Casa BRUTUS》命名,紀錄了這既是日常風景,也是抗爭現況的現場。

IMAGE
IMAGE
IMAGE

限量 100 本的小誌,由 Waiting Room 出版,同時推出的還有另一本攝影小誌《Together》則是記錄生活那些習以為常、卻不太正常的事物,無論是停在路中央閱讀書本的機車騎士、貼滿千元假鈔的機車、併列在獎牌中間的可口可樂等⋯⋯「一起」都為無聊的日常生活添加些許輕鬆詼諧軟化劑,建議可與《318 Casa BRUTUS》作為套書,一次性服用。

02

《一個臺灣,各自表述》|陳志誠 Cheng Chen
19 x 13 cm/28 pages

IMAGE

街道招牌除了反應庶民美學及在地商業行為之外,裡頭也隱藏些許關於城市的蛛絲馬跡。小誌《一個臺灣,各自表述》猶如破解密碼般的拍下「台灣」、「中華民國」街招作為主題,集結成攝影師陳志誠口中「一本收集冊,而非攝影集」的小誌《一個臺灣,各自表述》。

掛著蕃薯形狀的臺灣圖示「台灣/Taiwan 」幾乎無處不在,有著不盡相關英文署名(如 CHINESE TAIPEI 及 REPUBULIC OF CHINA)的「中華民國」招牌卻寥寥可數。創作者藉此拋出「中華民國在哪裡」的提問,最後結果一拍兩瞪眼,直接戳破存在已久的迷思。

IMAGE
IMAGE
IMAGE

諷刺的是,這些招牌一直存在你我身邊,我們卻視而不見。若不是經過攝影者的眼,及他啟動的這項攝影計畫,我們大概也無法用自己的眼,看到這個昭然若揭的事實。因此,當下次被問到你的認同是台灣或者是中華民國,這本小誌或許能帶來一點點不同的啟示。

03

In The Park 在公園|黃海欣 HUANG HAI-HSIN
20 x 13.2 cm/28 pages/Limited edition 500

IMAGE

「人類行為的出發點都太嚴肅了,所以才會想從中找出趣味。」

在翻閱這本插畫小誌的同時,我想起《路上觀察學》作者之一的赤瀨川原平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擅長速寫人物與捕捉動態的創作者黃海欣,再一次將生活周圍那些平淡無奇的事物,煞有其事地挑揀出來,這一回,他鎖定大安森林公園運動的人群,最後再繪製出 14 個運動中最尷尬與滑稽的片段——像是彷彿停格般高舉著手臂、來公園卻一直滑手機的低頭族、運動半蹲的無重力瞬間等⋯⋯當所有動作被刻意放大後,突然顯得極其荒謬可笑。

IMAGE

 

 

IMAGE

在這裡還想另外加碼推薦,她上一部小誌創作,描繪紐約 MET 大都會美術館的眾生相——一逛美術館就開始打呵欠的人、高談闊論碟碟不休的人、看到著迷不已的人。在分開以大開本《沒有未來》讓美術館變身成人群穿梭的社交大觀園,迷你開本的《現在過去式》則放大停格局部,讓你看清楚每張臉的臉部表情而哭笑不得,也讓人瞬間拜倒在她那化平凡無奇為魅力圖像的神奇筆下。

04

《檳榔袋》|成田杏子
8.5 x 12 cm/30 pages

IMAGE

在日本,檳榔並不常見,因此當出生於日本青森縣、來到臺灣攻讀設計的成田杏子,在街上偶然間發現檳榔攤,便被其一閃一閃的彩色霓虹燈管,及一目了然的「檳榔」字體招牌吸引吸引住目光。

無獨有偶,在路邊卻常見俯拾皆是的檳榔袋,讓她多了另一個觀察台灣美學的標的物。從檳榔攤乃至檳榔袋的美學,都與他在設計課堂中習得知識完全相異,更讓她對於這種次文化著迷,更開啟蒐集、記錄,並集結成小誌的計畫。

IMAGE
IMAGE

相較於檳榔攤突兀的存在感,檳榔袋其實是個微乎其微的存在,卻因為上頭各式各樣徵人廣告訊息、山寨版哆啦 A 夢、字體奇異的排列組合等,被丟棄在街頭,偶然間映入杏子的眼簾,才成了集合微小物的《檳榔袋》。她也以仿造真檳榔袋的尺寸開本,及慣用的紅綠兩色,製作成小誌,還發展出「成田檳榔」品牌,傳達「請勿隨手亂丟垃圾」的觀念。

05

《Stand with Hong Kong》|蘇想
12 x 16 cm/48 pages + 一封字語零落的信/Limited edition 200

IMAGE

 

香港反送中的創意,改寫了很多抗爭歷史,也無疑替全世界做出一個抗爭的另類示範。台灣也有不少創作者以創意聲援,無論是漫畫家 61chi 以繪製海報表達立場,或如集體創作小誌《關於香港的事》回到最基本面解說香港這場運動,創作者蘇想則以她八月踏上香港的旅途,從街上遺留的痕跡,去一點一滴的推敲理解「反送中」這場運動。

IMAGE
IMAGE

無論是街頭被撕毀到一半的林鄭海報、裂縫牆面上的「Liberate Hong Kong」塗鴉字樣,或是靜靜地躺在報架上寫著「四萬真公僕,無畏懼打壓」標題的報紙,又或者是寫著「狗、強奸犯」等激化語言的圍牆,映入眼簾的殘缺字體,都是過去一點一滴累積起的震撼。

我特別喜歡一封字語零落的信的裝幀,挪用街頭貼了又損毀的文宣撕痕,創作者讓自己的隻字片語,像留在牆上的塗鴉一般地躍然紙上,「他們是身在其中的人,他們也撐著我們」、「我們在溫柔的蟻群這邊,看著大手遮天並捏碎爬上的同伴」⋯⋯幾句發自肺腑的感想亦是動人,而「freedom is not free」則是最為發人深省的宣言。

IMAGE

遺珠

《盆景 1 》|THEVOLCANO 火山販賣舖
10.5 cm × 14 cm/22 pages/Limited edition 100

花朵乃是開花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以優美外形,鮮艷色調、迷人香氣誘惑昆蟲傳粉,繁殖下一代。小誌《盆景》則將這種隱晦的大自然定律,直白地展現出來。仿照中國古書畫正經八百的封面,內頁則以結合盆花、繁殖器官、pop-up 立體手工書,及搭配慾望橫流的五言絕句,創造出渾然天成的ㄎㄧㄤ味,堪稱誘發人思春之幽情的佳作。

IMAGE

 

 

IMAGE

雜誌現場

FB 粉絲頁「雜誌現場」創辦人為江家華,英國金匠學院文化研究碩士,長期為藝文圈媒體工作者,曾以《新活水》雜誌獲得金鼎獎最佳主編獎,近日出版《法國漫畫散步:從巴黎到安古蘭》一書,自詡一日雜誌人,終生雜誌魂,近年格外關注亞洲 Zine 的發展。

#雜誌現場 #小誌 #zine #Magazine #雜誌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雜誌現場
攝影王晨熙
《Stand with Hong Kong》照片提供蘇想
責任編輯曾勻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