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繽紛的日式風情──京都屋鰻魚料理
一、京都屋的歷史
相較於台北幾家鰻魚料理名店,京都屋是比較「年輕」的後進。成立於 2002 年,最初的目的在於宣傳鰻魚料理的多種不同吃法。台灣人食用鰻魚料理的歷史已經有三十多年,但一直以來的認知大概就是最傳統的鰻魚飯─一個漆器盒裝滿白飯,上頭放置兩片塗滿蒲燒醬汁燒烤的鰻魚。但除了這種最傳統的蒲燒鰻魚便當,在日本各地,鰻魚仍有多種不同的吃法。台灣長期以來都將品質良好的鰻魚外銷到日本,國內市場的年銷量所佔比例極低,所以漁業署於 2002 年時出來呼籲養殖貿易業者一起在台灣推廣鰻魚飲食,希望大家能多吃點鰻魚。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京都屋就成立了。當時京都屋的創始人,正好是鰻魚發展基金會的董事長,於是就在台北開了這家店,希望用各種不同的鰻魚吃法,帶給台灣消費者耳目一新的認識。
二、鰻魚數量減少的現實面
接受我們採訪的經理劉先生表示,從 2002 年開始直到現在,京都屋的菜單價格歷經了四次改版。最關鍵的原因是近年來鰻魚數量減少,所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聽到這樣的說法讓我有些訝異,心想著鰻魚不是養殖而來嗎,為何會越來越少呢?對此劉先生給予了相當完整的說明:
日本人吃鰻魚吃了一百五十年,但始終無法摸透鰻魚的生態圈,只知道鰻魚在淡水長大,在海裡生育小鰻,但究竟是在哪裡生育,一直是個謎。直到近代科技發達,深海探勘作業船的出現才讓這件謎團得以揭開。日本的深海探測船花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裡,找到公母鰻所生出的鰻苗。每年春夏之交,鰻魚會在馬里亞納海溝裡生出下一代,之後花了六個月的時間,這些鰻苗會被海水推到太平洋的黑潮圈,順著海流向北游。台灣的漁船每年十一月出海,用肉眼即可看到鰻苗,大概是一公斤五千尾的大小。所以嚴格說來,鰻苗是一種天然資源,無法人工繁衍。養殖業者在撈到鰻苗後,藉由各種方式催養長大。而這幾年由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不安定,,老是發生地震,二來秋颱增加,打亂了鰻魚回家的路線,所以近年來公海上一直都撈不到足夠的鰻苗。因為鰻苗數量變少、價格上漲,養殖業者對於購買鰻苗的意願降低,所以也連帶地讓鰻魚養殖數量減少。當然現在找到了鰻苗的發源地,有助於人工繁殖技術的提昇,但是目前仍在實驗階段,距離實用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目前人類所食用的漁業資源,百分之七十是養殖,而裡頭有些可以人工養殖,有些不行,而鰻魚就屬於後者。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鮪魚,日本現在有五個地方進行黑鮪魚的人工養殖,雖然看似成功了,但是實際上吃起來沒有自然的甜度與細膩度,跟一般黑鮪魚差太多了。所以養殖技術雖然重要,但是目前還未突破那道關鍵瓶頸。因為台灣養殖數量減少,而養殖成品又多外銷日本,台灣能吃到的也就越來越少了。
三、是關西或關東風味?
過去,一般消費者在區分台北鰻魚料理店時,京都屋常被歸類於「關西風味」的代表。對於這一點,經理劉先生表示,這算對也算不對。
關東與關西之別的其中一點,就是在塗醬燒烤前是否先將鰻魚蒸過。台灣人由於三十多年來已經習慣了關東風味,習慣吃較為軟嫩細緻的鰻魚,所以目前台北的鰻魚料理店,再塗醬燒烤前仍是會將鰻魚先蒸過。事實上,在早些年時,京都屋確實是以正統關西作法來料理鰻魚,但是當時前往消費的台灣客人對於這樣的口感與油膩度不習慣,而本於向台灣推廣鰻魚料理的精神,京都屋後來仍是依循著關東作法,在燒烤前先行蒸過。但這也不是說就吃不到正統關西風味了,只要事先說明,料理師父仍是可以製作未經蒸煮的正統關西風味鰻魚料理。
「人在異地,若能吃到自己家鄉的風味菜,是非常窩心的一件事。雖然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能品嚐到相當接近、熟悉的關西風味,對於這些離鄉背井的日本人來說,也是足以回味。」
四、多元繽紛的鰻魚料理
為了推廣日本各地的鰻魚吃法,京都屋在菜單設計上也是繽紛多元。除了最傳統的蒲燒鰻魚飯,還包括了誕生於日本長崎與福岡之間的「柳川」、作為九州代表的「鰻蒸籠」,鰻魚飯上頭鋪滿蛋絲再蒸過。如果想要嘗試多層次的口感跟味覺,拌著青蔥、海苔絲的名古屋式吃法(近於まぶし裡的其中一吃)。或者像是日本小孩的最愛,加了山藥泥與蔥花後的山藥鰻魚飯,以及用牛蒡絲和鰻魚燉煮後、淋上蛋汁蓋在白飯上的柳川丼。經理劉先生順便為我們介紹了相當特別的柳川鍋:「最早期的柳川鍋,用的是泥鰍入菜。用一口鐵鍋放入一塊豆腐,豆腐上置一條吐完沙的泥鰍,淋上湯汁,蓋上鍋蓋烹煮。當湯汁逐漸煮沸,泥鰍遇熱會往豆腐裡鑽,接著就會在豆腐裡被煮熟。這就是最原始、真正的柳川鍋。現在則大多改良成使用鰻魚,但是在日本一些地方還是維持用泥鰍入菜。在台灣則是使用鰻魚製作柳川鍋。」
眾多繽紛的吃法不禁讓人有些眼花撩亂,於是經理推薦,若想要一次吃到很多種不同作法,可以點選「鰻御膳 松」這道,便可一次吃到鰻魚飯、鰻魚蛋捲、鰻魚捲牛蒡、鰻魚涮、梅醬冷鰻等等。
雖然今年七月的鰻魚節已過,但是如果想要品嚐傳統蒲燒鰻魚飯之外的各種新吃法,不妨就到京都屋來看看吧!
京都屋
地址:台北市天津街 41 號
電話:02-2541-9803
文字:溫為翔
攝影:趙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