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川吹奏一曲風雅(三):
台中文學館誕生

柳川吹奏一曲風雅(三):
台中文學館誕生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9.11.2016

文學也可以有博物館嗎?這則有關台中的故事,要先從台南說起。2003 年國家級的台灣文學館在台南成立,利用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作為館舍,開啟古蹟活化再利用的經典案例。館內不僅收藏有關台灣文學的重要資料,展示台灣文學的歷史長河,館方也舉辦多場台灣文學的研究、推廣活動。實體文學館的設立,告訴人們原來文學也可以展示,而且當社會普遍對台灣文學的概念還模糊不清時,成立國家文學館有助於概念的討論與釐清。

21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官方與民間積極推動台灣在地文化資產的保存、活化和研究,在國家文學館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各縣市紛紛思考成立地方文學館的可能性。如 2003 年高雄市政府將原位於中央公園的市圖分館改設為高雄文學館,2011 年宜蘭縣政府利用日治時期農校校長宿舍,成立宜蘭文學館。這些文學館開了一扇窗,讓社會大眾看見地方文學發展的繽紛樣貌,原來自己平日生活的土地,有哪些人曾用文字留下時代的痕跡,又有哪些人在當下仍不斷用創作回應這個世界的問題。

台灣文學館與宜蘭文學館都是再利用日治的建築,在這些散溢歷史氛圍的老建築中活動,可以讓人感受「時間」雖然稍縱即逝,但透過承載時間的「空間」,現代人彷彿可以和過去的人聲息相通。台中文學館也是這樣的一個地方,2016 年全館開放參觀的台中文學館,並不是單一建築的博物館,而是由數個日本警察官舍組合成的園區。

台中文學館座落於柳川河畔,與對岸的林之助畫室遙遙對望。日治時期柳川兩側屬於高級住宅區,政府職員的宿舍多集中於此,台中文學館前身正是台中州的警察官舍聚落,完工於昭和 7 年(1932 年),是採用「和洋折衷式」的一層樓木造建築。由於當時警界最高領導的署長就住這裡,可想而知屬於高階官舍,不僅建築格局較為宏大,建築材質也採用上等的檜木,即使已經過了 80 餘年,仍然可以在這裡嗅到清雅的檜木香。宿舍外面有精緻的庭園,在園區的中央,還有一棵樹冠參天、年逾百歲的大榕樹,榕樹的氣根恣意生長,增添此處無限的風雅和生機。

不過這群日本警察宿舍,也曾經面臨被拆除的命運,還沒整修前只是荒廢多年的幽暗廢墟,當地民眾一直希望闢建停車場。議員黃國書聯合文化局和當地里長,與居民一一溝通,最後才化解宿舍被拆除的危機。2009 年,最大間的署長官舍被納入市定歷史建築,2010 年啟動古蹟修繕工程,同年市長胡志強宣布在此成立台中文學館,交由文化局規劃。經過五年漫長的修繕期,2015 年完成硬體工程,開放室外公園供民眾活動,再經過一年的佈展,2016 年 8 月台中文學館才正式誕生。雖然並不是規模很巨大的工程,但修復古蹟遠比蓋新房需要更多耐心與細心。

室內館舍共有六間,最大的署長宿舍規劃為常設一館,以「時間」為展示的主軸,呈現台中文學的發展史,其中包括「台中文學發展源流、大事紀」、「社群與文刊」、「文學搖籃」、「社會關懷與批判」及「台中文學貢獻獎」等幾個展區。透過一館,我們會發現台中文人的豐沛創作能量,清代末期到日治時代,霧峰林家不僅有林獻堂涉足台灣自治運動,林朝崧、林幼春組織的櫟社更是日治台灣三大詩社之一,他們創作的古典漢詩書寫遺民血淚,情真意切撼動人心。1934 年,日後曾任台中師專教務主任的張深切,以台中為據點發起《台灣文藝聯盟》,發行機關報《臺灣文藝》,聯合全台文人推動文藝大眾化,然而偏向純文學的路線卻引起楊逵不滿,出走文聯另成立台灣文學社,出版左翼色彩的雜誌《臺灣新文學》。

從一館可以發現台中也是盛產現代詩的地方,許多現代詩人從戰前寫到戰後,四○年代初張彥勳、詹冰、朱實等中一中學生發起「銀鈴會」,創辦《緣草》詩刊,後來陸續有林亨泰、錦連加入。戰後詹、林、錦與陳千武等人,用十餘年時間克服語言的轉換,於 1964 年成立「笠詩社」,發行《笠詩刊》,展現旺盛的創作能量,主張用明朗的語言來書寫自我的風土民情,是台灣戰後非常重要的詩社。成長於日治時期的詩人雖創作不輟,但江山代有才人出,七○年代初台中師專學生蘇紹連、蕭文煌、洪醒夫等人創辦「後浪詩社」,莫渝、陳義芝、蕭蕭陸續加入,成為戰後中部現代詩的生力軍。

在詩刊之外,明道中學發行的《明道文藝》,專門提供中學生發表創作,舉辦全國學生文學獎鼓勵學子,許多作家的處女作都刊登在這份刊物。文學當然不只是青年的專利,八○年代兒童文學漸受關注,台灣兒童文學協會在台中成立,台中市教育局也發行刊物《兒童天地》,內容豐富,曾是陪伴許多小學生度過下課時光的好朋友。

文學館一館講述歷史,二館則以地理為主軸。二館展示作家及作品書寫的地景,以多媒體呈現「台灣文學地圖」。訪客透過地圖就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哪些地方成為作家筆下風景。從霧峰林家萊園到戰後的東海大學、中興大學,從梧棲港到雪山山脈,一一成為作家創作的資源。如從東海大學任教退休的周芬伶,碩士生開始在台中生活,台中成為她筆下僅次於故鄉屏東的重要地景。台中的一中街、文心路、公益路、七期重劃區等街區,透過她細微的洞察力、幽默的語調和精美的文字,尋常街景似乎也有品味不盡的美感,讓這個城市除了日漸繁盛的商業外,還多了點溫度。在台灣的城市中,台中可說面貌模糊,但是經過作家的文字詮釋,台中擁有了自己的特色。

台中文學館的室外公園和室內一樣值得品味,有「墨痕詩牆」、「文學步履」、「曲水流觴」、「文學森林」、「書夾椅」、「文學種子廣場」、「文學散步道」等造景與設施,皆頗具巧思。園區整建完成後,成為社區居民最好的休憩場所,即使沒有進入文學的心靈世界,在精巧的園林中也可以沉澱自身心靈。

台灣複雜的身世,讓這座島成為一座故事島,每個地方都曾經發生許多事,作家不僅用文字記錄下這些事,還用獨特的詮釋視角讓這些事有了歷史上的意義。文學館讓我們得以重回那些事件現場,感知時代的心靈,找到面對當下的方式。

#笠詩社 #台中文學館 #柳川 #台中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祐端
攝影莊祐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