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爵士理查.羅傑斯在台灣(一):20 世紀科技風建築的先行者

建築爵士理查.羅傑斯在台灣(一):20 世紀科技風建築的先行者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6.2016

1889 年,高達 324 公尺的巴黎艾菲爾鐵塔竣工,許多巴黎人都對市區這座龐然巨物感到不知所措,更多的藝文界人士對這座由鋼鐵構成的高塔斥之以鼻。巴黎被視為美麗與浪漫的代名詞,數百年來累積多少優雅的建築,如今在市中心卻出現一座風格與周遭地景完全不搭軋的高塔。然而,艾菲爾鐵塔到了下個世紀卻成為巴黎的最重要地標,甚至是代表整個法國的符號,這或許是 19 世紀的巴黎人都始料未及的吧。

因應世界博覽會而誕生的艾菲爾鐵塔,本來就被賦予向世界展示科技發展、生產能力的國家使命。以鋼柱、鋼條、鉚釘為主要建材,完全展現 19 世紀下半葉歐美社會的時代風貌,工業的型態出現重大變革,能源型態從蒸汽轉變為電力,鋼鐵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以及產品。當生產的效率突飛猛進,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也漸趨成熟。制式化的鋼鐵建材,強調數大就是美,缺乏表情和性格,也難怪一開始巴黎人對鐵塔感到格格不入了。

無獨有偶,艾菲爾鐵塔落成後九十年,巴黎再度出現一座「驚世駭俗」的建築物。1977 年,由英籍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33-)和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1937-)合作設計的龐畢度藝術中心完工啟用。不同於鐵塔的興建目的為觀光和展示科技,龐畢度中心則是一座結合多功能的國家級藝術文化場館,裡面包含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與聲學、音樂研究和協作學院。

然而這座收藏展示藝術的文化場館,在外觀上卻完全顛覆一般人對於美麗建築的定義。隨著工業的發展,建築物除了使用土、石、木等原料,還多了鋼鐵和玻璃兩大材料,這是現代建築的物質象徵。建築師選擇讓所有金屬建構的樑柱、管線、電梯都外露於建築牆面,並且用顏色區分其不同功能(綠色管線是水管、藍色管道是空調,黃色管線是電線,電扶梯和安全通道採用紅色),整棟建築物再以玻璃包覆,形塑出龐畢度中心最受世界所熟悉的工業感外觀。

龐畢度中心和艾菲爾鐵塔一樣坐落於巴黎老城區,命運相似,完工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法國人嫌惡這座建築物過於「裸露」自己,而且未免太像「煉油工廠」了。「工廠」和「美術館」似乎是完全不搭軋的東西,事實上,建築師就是故意要呈現類似煉油廠的意象,搭配建築物展示現代藝術的空間機能。龐畢度中心是由酷愛現代藝術的法國總統龐畢度(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11-1974)提出的建設計畫,但是建築尚未完工就過世了。

現代藝術的關懷與表現方式都不同於傳統藝術,假若現代藝術的核心關懷是「現代性」的話,建築師勢必得創造一種不同以往,卻又能捕捉現代精神氛圍的建築語彙,才能讓建築物與它的機能相得益彰。二十世紀的工業生產,除了延續十九世紀的煉鋼煉鐵,更重要的恐怕是石油化學工業堂皇問世,全世界不僅有新的能源與生產原料,人類還可以靠著科技將石油隨心所欲地變化成自己想要的形狀,從此物質生活的風貌完全改觀。「煉油廠」或許是最能展現二十世紀工業文明的意象,因此建築師透過金屬桁架、彩色管線和玻璃帷幕所形塑的建築外觀,很能展現當下社會的精神樣貌,儘管它乍看之下並不怎麼「美」。

龐畢度中心將梁柱和管線外移到建築物牆面,並不單是形式上表現而已,而是有實際的功能考量。這樣的設計,讓建築物內部沒有任何柱子和牆面,讓空間機能的配置可以達到最大的自由,對於展示、收藏藝術品和圖書的功能來說,龐畢度中心毫無阻礙的大面積方正格局可是夢寐以求的設計。藝術策展人想要展示怎樣尺寸的藝術品,規畫怎樣的空間動線,受到的限制都相對減少到最少。圖書館當然也更能妥善利用空間餘裕,達到最龐大的收藏量。

龐畢度中心日後被建築界評為成為現代建築的經典之作,當然不只是因為他反映現代社會的特質,還有建築師饒富巧思的空間設計,開創新的設計思維。後來許許多多的各式展覽館總希望可以達到無柱的設計,無非也是因為展品的擺設可以獲得最大的彈性。

羅傑斯後期的作品,除了高科技感之外,更強調綠能和空間使用效率,法國波爾多法院是代表作。或許這棟建築物的周圍地景不如巴黎給人某種既定形象,因而沒有引起那麼多的爭議,但假如我們單看建築物的外觀,再與它作為法院的空間機能作連結,那麼波爾多法院也是夠驚世駭俗的了。建築師想要完全轉換法院的固定建築語彙,波爾多的名產是葡萄酒,素有世界葡萄酒中心的美名。羅傑斯將法庭設計為一個個酒甕的造型,一如他的龐畢度中心,他在酒甕建物外搭建鋼梁,讓酒甕懸掛於空中,外面再包覆玻璃帷幕,外人可以清楚看見建築物中的酒甕造型法庭。

此外,他在酒甕上方開闢天窗,光透過圓窗穿透而下,讓法庭充滿神聖的氛圍。由於充分採光,這棟建築不需額外的照明。建築物內外空氣流通,也可以大幅降低空調的耗能。除了節能,相較最初的龐畢度中心,波爾多法院與周遭地景文化的關係更加友善和諧,而非是單純表現建築師個人理念的前衛建築,這大概是羅傑斯後期作品的變化。

巴黎龐畢度中心讓羅傑斯聲名大噪,也成為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他的基本設計風格。或許從當下的眼光來看,羅傑斯的建築語彙一點也不驚世駭俗了,因為已經過渡到後工業社會的我們,早已習慣生活周遭充斥著各種工廠建築的意象,但是這位建築師的設計理念仍然影響現代許多建築師,並在全世界開枝散葉。

這位當代英國最負盛名的建築師,台灣也有他的作品,就是高雄捷運的中央公園站和慶富造船集團總部,以及未來的桃園機場第三航廈,這些建築不僅展現他的建築風格,也有優秀的空間機能,因而成為地標性的建築。

#藝文 #建築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祐端
圖片提供Juan Andres Martinez(CC by 2.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