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真實的土地:茶籽堂 X《風土痣》合作復興台灣茶油之路

來自真實的土地:茶籽堂 X《風土痣》合作復興台灣茶油之路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6.01.2016

茶籽堂,一間以賣茶籽清潔用品起家的品牌,與一本關於土地、農業的獨立刊物《風土痣》,在 2015 年跨越十個月份的合作中,行過台灣由北至南十數個油茶產區,於 2016 年初始,展開一條農藝復興之路。

從清潔溯源到油茶復興

在 80 年代,茶籽堂創辦人趙志明以清潔洗劑起家,以「茶籽」製作的天然洗劑,講求簡單無負擔、環境友善,第二代趙文豪接下擔子後,將茶籽堂推廣至與台灣本土工藝結合,由版畫工作者沐冉製作的包裝,講述著茶籽在台灣社會食、衣、住、行中的無所不在,體現年輕一代的文創實力。

而後,趙文豪將目標放至茶籽生產之處、台灣的土地上,於 2011 年成立了第一座契作農場,保障農民的種植與生計,期許油茶文化能夠被保存、記錄下,並透過農地的復耕,企求永續的未來。

與作物產生友誼的刊物

《風土痣》以輕鬆明白的文字與幽默的插畫,把與農/食相關的微小事物,做得精采且有趣,創辦人沈岱樺自 2015 年 4 月開始隨茶籽堂的團隊,一起參與油茶的生長,到 10 月採收、11 月榨油,歷時近十個月,記錄下台灣油茶的種植與風土,長成一本對於油茶深深看照的刊物。

在《風土痣》特刊「尋油記──台灣苦茶油」中,透過油茶產區的探訪前去記錄種植者,並以圖文記錄現今已十分稀少的古早榨油術古式石輪,同時,也試著從年輕一代的角度出發,以兩代之間對於苦茶油不同的料理詮釋,為油茶打開新的可能。有食,也有人,油茶也能存續在土地之上。

趙文豪談起會與《風土痣》合作全來自偶然,他是在 solo singer 翻到《風土痣》no. 01「種子」,對於這樣細微關照土地的刊物感到興趣,他提到:「苦茶年齡 71 歲,台灣農民現今平均年齡 60 歲,要是沒有人記錄,就會消逝。」

2016 年,茶籽堂從茶籽最末端餘下可以作為清潔之用的茶箍,回頭尋找台灣茶籽的源頭,現今仍多為中國進口的茶籽,台灣籽為數不多。茶籽堂將於宜蘭南澳、新北市石碇、南投阿里山等地開始進行油茶的復耕計畫,在這之中,也具有老舊社區復興、水庫上游保護、檳榔園轉作的目標存在,「希望我們做的事情是一個種子。」趙文豪如是說。承載著土地的情感,跨越世代的品牌帶著文化、創意的能量,致力於將台灣的味道與景象,記錄並且持續推展向前。

 

圖左至右:冷壓鮮萃苦茶油-台灣大果、冷壓鮮萃苦茶油-台灣小果

#本土 #風土痣 #苦茶 #台灣 #茶籽堂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佩妮誰
圖片提供茶籽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