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之歌:從「米」誕生的音樂風景

流浪之歌:從「米」誕生的音樂風景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4.09.2015

說起「米」,你會想到什麼?熱騰騰的白米飯配上簡單蔬菜、醃物,就是令人滿足的人間美味。不只台灣,米食也是亞洲共享的飲食風景。米來自土地,餵養了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與藝術,即便是現代化的今日,我們依然吃米,但米與「音樂節」有什麼關聯? 

當米遇上河流

「流浪之歌音樂節」創辦與策展人鍾適芳,長年在亞洲各地與不同的藝術家交往,關注遷徙文化與音樂的她,在旅程中發現,跨越地理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種種差異,亞洲的眾多共通點之一就是「米」。於是,當台灣舉辦的音樂節大多關注日韓或歐美的知名樂團,她卻思考,該如何重新用亞洲的脈絡思考音樂節的意義?她靈感一來,想起不妨以「米」這個大家都感到親切的元素,策劃一個屬於「米」的音樂節。流浪之歌向來以「遷徙」作為音樂與藝術創作的精神核心,將「遷徙」轉化為「河流」意象,就成為今年流浪之歌主題「米河流」。

每個農夫都是藝術家

台灣人熟悉的「亞洲」音樂,不外乎是日本、韓國的樂團與音樂文化。但是流浪之歌策展人鍾適芳與團隊成員笑稱自己是一群「哈東南亞族」,他們的足跡遍佈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大大小小的藝術聚落與音樂場景,每一次都是深刻而難忘的相遇。以印尼為例,藝術不是在冰冷的博物館,或僵化的美學教育中,他們的藝術是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事物。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傳統、祭典儀式,每個人都是農夫與勞動者,也同時是藝術家、舞蹈家、歌者與巫師。當東南亞傳統藝術跨越到當代之際, 這種來自土地的,源源不絕的養分,讓他們展現了高度的創作力,以及不同於西方脈絡的獨特觀點。而這正是台灣的創作者可以相互對照、反思之處。 因此,這一次流浪之歌破天荒,邀請來自印尼,走過眾多政治風暴與社會動盪,最具指標性的印尼當代劇場「黑傘劇場 Payung Hitam」作為音樂節的壓軸大戲,也就不足為奇了。

黑傘劇場:從米神儀式到現代政治

今年最盛大的駐地創作計劃,是策展人鍾適芳親自邀請到印尼成軍超過三十年,當代最具指標性的劇場「黑傘劇場」擔綱。黑傘以獨特的「環境劇場」美學聞名,演出超過 80 部作品,長年於澳洲、荷蘭、德國、美國、日本等世界巡迴。以非語言,高度符號化與象徵性的肢體演出、聲響、與視覺裝置,揉合在地神話與儀式,投射當代社會寓言,對於政治與現代社會大膽犀利的批判,為印尼當代藝術建立起一座標竿,影響了後來許多劇場創作者。
黑傘團隊這一次,將以「米之女神」為創作態念,印尼與台灣都是米食立國的國度,從播種到收割時節,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會舉辦祭典,慶祝並歌頌豐產力與創造力的「米之女神」,這個傳統延續到今日。當傳統藝術轉換到當代語境,米之女神成為一個關鍵的符號。 這一次,黑傘原班人馬將於淡水大草坪以竹子、稻稈等創作舞台裝置藝術,為台灣觀眾新創劇目, 黑傘的美學風格奠基於「環境」, 舞台上的一切都來自大地的材料或廢棄物,他們試圖喚醒人們對自然與現代的深度思考,打造一個與在地空間、有機物對話的另類劇場美學。 而當「米之女神」到了現代社會,「黑傘劇場」又將如何在兩種不同文化情境中創造對話,只有現場才能期待。

跨界計畫展演:音樂,沒有邊界

劇場之外,音樂跨界計劃是另一個「流浪」的重頭戲。從 2011 年印度加爾各達,鍾適芳執導的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延伸的音樂計劃 City Borders,從淡水河到印度加爾各答,一路到慕尼黑、伊朗與挪威,City Borders 長出了一片茂盛的音樂風景。而今年秋天,各國樂手將帶著這個浩浩蕩蕩的音樂跨界計劃回到淡水首次展演。
City Borders 的原初作曲都出自台灣淡水的琵琶才女鍾玉鳳的創作。樂團夥伴還有德國手風琴鬼才 Wolfgang Obrecht、挪威小提琴手 Harpreet Bansal,伊朗波斯鼓手 Reza Samani,四位才華洋溢的樂人今年五月才在歐洲完成最新的錄音,加上藍調浪人 David Chen 於雲門大劇場同台演出。這一路上激盪的火花,跨越族群、語言、文化的邊界,將首度於淡水演出,從河流到城市,展演最迷人的遷徙音樂風景。
台灣在地樂人單元,以「女性創作人」為主題,囊括台灣南部布袋的女詩人羅思容,以女詩入樂,與孤毛頭樂隊共演客家山歌混種草根藍調,細膩幽微之中帶著一縷泥土香。泰雅族女歌創作人雲力思,長年目睹部落的生態危機,她在尖石鄉的水田部落與族人共創環境劇場,這次「米河流」計劃將是她與族人首次對外展演。同樣不可錯過的,還有夜晚專屬的「鄉愁酒吧」,來杯小米酒,聽來自泰國東北米鄉伊善的民歌樂人,重新演繹泰寮邊界的摩蘭( Morlam )傳統民歌,述說時代變遷的勞動與鄉愁。

音樂節,不只音樂

「流浪之歌」打破過往的步伐, 從音樂到劇場,挑戰音樂的邊界與想像,也重新看見台灣音樂人與世界交會的創作能量!今年秋天,9 / 26 - 27 來淡水雲門劇場大草原,在微風下隨著民謠樂團吟唱搖擺,在米市集品嘗在地小農米食,夕陽下看印尼米神儀式展演繞境,在星光下觀賞「米河流」大型音樂劇場跨界演出。兩天兩夜的音樂會、工作坊、戶外劇場、大樹舞台、影像放映,米市集,打破你對音樂節的框架,想要體驗劇場與音樂的跨界撞擊,一起呼朋引伴,「流浪」到淡水!
今年「流浪之歌音樂節」除了在 9 / 26 - 27 流浪到雲門,MMF Plus 將邀請 藍。掉Fade to Blue (台灣/美國)琵琶吉他藍調混種計劃,以及Pettersson & Fredriksson(瑞典)在十月初流浪續攤到台北中山堂和嘉義,呈現一場跨越文化邊界的音樂狀態,當琵琶、藍調吉他,遇上瑞典國寶樂器 Nyckelharpa 有鍵提琴,不同古老文化在當代樂人的全新詮釋之下,撞擊出最饒富趣味,生機蓬勃的音樂場景。

【活動資訊】2015 流浪之歌音樂節-米河流

 
時間:9 / 26 , 27(六日)14 : 30 - 21 : 00
【2015 MMF Plus ─ 流浪續攤到中山堂】
◎ 時間/地點:10 / 2(五)19 : 30 台北市中山堂 中正廳
◎演出樂人: 藍。掉 Fade to Blue、Pettersson & Fredriksson
【2015 MMF Plus ─ 流浪續攤到嘉義】
◎時間/地點:10 / 4(日)14 : 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
◎演出樂人: 藍。掉 Fade to Blue、Pettersson & Fredriksson、Wolfgang Obrecht 
#藝文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資料提供2015 流浪之歌音樂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