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的生命,來自與使用者的相遇──專訪器皿設計師飯干祐美子
一般而言,設計師製作的食器,都帶有溫潤、手作、豐厚的質地,好像可以從一匙一碗中,感受出創作者的生命和靈魂。就像聽一首歌一樣,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作者的樣貌。不過,飯干祐美子(Yumiko)卻說,她希望自己做出的器皿是簡單樸素,沒有這麼多枝枝節節的個人感觸,「因為器皿唯有搭配料理,才會是成品啊。」
你可能會說,Yumiko 的作品看上去有點不足、過於簡潔,但其實那些「留白」,是為了等待盛裝料理者的心意。「器皿在與使用者相遇之後,生命之頁才真正展開。」在 Yumiko 的書裡(註)這樣寫著。於是,在製作新的器皿時,她都會猜想,「會用來裝什麼呢?會被帶去哪裡用呢?」為作品增添各種生活情節,以融入日常風景。
拿 un jour 系列來說,直譯有「一天」的意思,Yumiko 就為早、中、晚三個時段,設計不同大小杯盤。「早上用比較大的盤子和杯子,可以裝吐司、沙拉和水果,中午是為了午茶做的,可以吃塊蛋糕配咖啡,晚上就是像巧克力這種比較簡單的甜品,搭配一小杯茶。」
而 bon voyage 系列盤子,法文的原意是「一路順風」。Yumiko 在包裝上特別設計了緞帶,「你可以帶著它去旅行,作為拜訪朋友的賀禮,或是在遠行時自己使用。當你回到家時,這個器皿也留存了旅行的氣息,和當時用餐的風景。」這些都是她對於器皿的想像,即便是生活的一角也讓人覺得浪漫。
降低設計者氣息,讓作品融入日常之中
因為堅信器皿是活在日常之中,Yumiko 最希望做出的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作品。
「我想做出恰到好處的器皿,有質感、又能天天使用。」最後,她想出「恰到好處」的真意,就是拋下創作者的執念,盡可能降低設計巧思,讓器皿可以安靜、悄悄地融入使用者的生活。
她舉例,當面對世上獨一無二、設計感十足的杯子,是不是會擔心打破,而小心翼翼地使用?「這樣的生活過得太沈重。」有了這個領悟後,飯干開始盡可能在創作時提醒自己,不要放入個人色彩,但她發現,不管怎麼做,器皿還是會有「飯干的味道」。後來她才想通,唯有借助他人之手,才能完全抹去創作者身影。
於是,她四處奔走、與許多工匠師傅見面,希望找到工廠幫忙製模、量產器皿。Yumiko 當時想,就算用盡一生的努力,技術也比不上做陶瓷的專業師傅,如果能借助他們的力量,一定可以做出更好的器皿。「我沒有這麼喜歡製作器皿,而是因為太想要有理想的器皿,才選擇成為設計師的。」為了做出心中恰到好處的器皿,即使遇到工匠師傅的婉拒,她也不願放棄。
直到某次 Yumiko 走訪愛知縣的公司、詢問量產可能性時,遇見造模師中澤郁子,量產的概念才算真正往前推進。中澤看著 Yumiko 帶來的杯子,說如果要量產就要有一定程度的調整,才不容易製作失敗,像是杯子整體並非均一厚度,對生產製造上就是一大挑戰。不過,她並沒有因此妥協,而是請中澤試做看看、並協助尋找能做出來的窯廠,經過一年半的討論磨合,首批量產作品 un jour 系列終於問世。
工廠製作,也要保有人的味道
「委由工廠量產的作品,會希望它保留一點人的味道。」Yumiko 補充,她並不想做出大量生產、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機器製造的器皿。「我每天都會下廚,如果用到器皿太有手感,就會很擔心它壞掉而無法好好煮飯,但如果用全然用機器、大量製造的碗盤,又會覺得太過冰冷。」
因此,Yumiko 的作品一直努力取得兩者的平衡,從親自製作的器皿中消去手捏的氣味,也為工廠量產的器皿添加細緻的溫暖。「要調和這兩者很困難,」她坦言,但即使如此仍會繼續努力,讓手作品逼近量產的冷靜,並讓量產品保有手作感。或許,Yumiko 所追求的,就是當器皿被製造出來後,都可以安靜地融入每張餐桌、每個家庭的記憶。
註:《今日也在某處的餐桌上:飯干祐美子的器皿之道》,飯干祐美子、一田憲子合著,大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