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的文化復興──專訪「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

活字印刷的文化復興──專訪「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4.04.2014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一本書的每一個字都用鉛做成;那時有一群人,和鉛、墨一工作,透過他們的雙手,我們得以看見知識的傳遞。」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

「日星鑄字行」是全臺灣少數僅存的鑄字行,保存的價值甚於實用目的。第二代老闆張介冠先生,從一九六九年「日星」正式開業以來,見證了整個產業的變動與興衰。隨著電腦排版軟體的成熟,活字印刷一步步走進歷史。舊產業被新科技替換,乃勢所必然,但活版鉛字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手刻漢字的獨特美感、出版產業的共同歷史記憶,都值得在洪流中昂然挺立。

建立「活版印刷工藝館」是張老闆最遠大的目標,目前「日星」正以「工藝館前身」的定位持續運作著。每到假日便吸引大量人潮,人們在偌大的鉛字堆中、在節奏有致的機器聲中、在鉛與火產生的焦燻氣息中,感受到歷史的餘溫。

記憶重生,活版字體復刻計畫

二〇〇八年,「活版字體復刻計畫」正式啟動。復刻計畫是為台灣保存活版印刷文化的初步工作,因為現存的鑄字模具都已超過四十年歷史,堪用性令人擔憂。張老闆表示:「不論未來要用於鑄字或陳列,勢必都需要一套更完整的銅模,因此而有了『銅模新製』的工作。」。然而不論是傳統的電鍍方式,或是後來的人工泡膜雕刻方式皆不可行,前者因為技藝失傳,已經沒有老師傅能提供這樣的協助,訓練新人更需要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成本;後者因為機器老舊,單論維修即是一大問題。故唯有透過「CNC 電腦數值控制機」的方式,得以重建銅模。簡而言之,目前的復刻計畫是透過鉛字打樣、掃描建檔、人工修飾後,再以電腦軟體進行雕膜、修膜等程序,一步步完成。並且透過網路號召社會,一同參與計畫。

張老闆選擇從最困難的楷書開始,相信楷書完成後,其他字體如老宋體、方體的規範就會更好制訂。楷書之難在於其個性化明顯,單字的每一點、一撇、一捺都要展現出多樣性的風貌,將靈魂賦予其上;但就整套字來看,又必須擁有完整的共性。他沉重地說道:「我不敢奢望能永遠看到明天的太陽,這是很實際的問題。我必須在還有能力的時候,與大家合作,以確保當我離開,還能至少保有一個樣板。」

文化復興,仍需時間的醞釀

復刻計畫暫停的主因,就在於修字結果的極大差異性。書寫單一字體,可根據個人的美學訓練、對文字架構的掌握,顯現出對漢字的見解和本身的素養。但若將字體運用於印刷工業,則不能如此。當初的修字人員多是平面設計師,然而對於書法字體的掌握仍有落差。幾年下來,張老闆發現若是修老宋體、方體、黑體,這類本身即為工業用途的字形,還能透過規範和必要的講解做適度彌補。但楷書全然是毛筆書寫特性的展現,變化性非常高。加以現在年輕人看慣電腦字形,電腦字形菱角甚少,抹煞了楷書的韻律感、行氣、與生命力。打印出來的字那麼細小,這些筆畫真的有差別嗎?張老闆笑著說:「人的眼睛很奇怪,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也一清二楚!」

除了修字的落差,目前工藝館的籌辦仍面臨許多問題。人力的不足、硬體設施的維修再製、推廣工作上必要的研發與推銷,一個接一個考驗著張老闆。在國外,以日本為例,是由平面設計師先以此古老的技術進行創作,但在台灣,多數設計師對於出版印刷完全陌生。張老闆說:「你得從基礎開始教,最簡單如鉛字有幾種規格、幾種字體?互相的關係為何?排版怎麼排?若不了解其中的獨特性,又該如何運用?」「日星」曾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的老師共同規劃出工藝館的大綱,包括生活、教育、傳承,和必要的協助。在大架構底下,羅列了將近百項的小計劃,有待一一實踐。其中很多的工作內容,除了金錢和人力之外,也需要經驗的累積。以此看來,時間的醞釀仍是籌辦工藝館的必經之途。

志工的協助,象徵著復刻計畫受大眾關注的程度。當初《蘑菇》雜誌來到「日星」,詢問張老闆的修字進度,他打趣地說道:「初期大概有四千五百個字要修,我八小時修一個字,相當於一天修一個,不休息的話大概十幾年就可以修好。」語出驚人,對方趕緊將消息公佈於網路,號召有志之士的參與。

「日星」作為工藝館的前身,張老闆希望志工能提供多元性的服務,包括解說和導覽。工藝館不只是硬體和技術的保存,其背後的文化價值才是精髓。這些獨特而美好的文化,必須透過優秀的介紹人員,方能傳遞給全世界。

今日的活版印刷,異業結盟再創新

活版印刷在工藝史上佔有一千年的歷史,必然有其獨特性。單以直接壓印的效果來說,色彩濃度、觸感,各方面都是其他印刷方式所無法媲美。遺憾的是,近二十年來活版印刷的書籍幾乎銷聲匿跡。如何讓大家認識活版印刷的藝術性與靈活的多變性,成為現今最重要的課題。

「日星」近年來與許多不同產業合作,推出文具、日曆、藏書票等文創商品,異業結盟對鑄字行而言是必然的發展。「除了傳統印刷,當然也要試探『日星』到底可以做什麼?我們希望『日星』營業項目單純化,但又不能因此而虧損。如何適度地多方發展且不影響下游印刷廠商的生計,這是目前需要審慎評估的。」張老闆說道。除了營運方面的考量,「日星」更重視教育和推廣的意義。希望在異業合作的創新發展中,讓大家更容易接觸到活版印刷,了解其基本的程序與背後的價值。同時,也正試探著現代人的創意,能否透過活版印刷呈現出文化不一樣的溫度與厚度。

最美的文字在台灣

銅模新製與活版印刷的再續,更牽涉到了全世界唯一的「正體中文活字印刷文化」的保存。台灣是繁體字僅存的根據地之一,這樣的文化責任,影響重大。張老闆表示:「漢字歷史淵遠流長,字體書寫隨著文化累積一步步改變。自漢唐以來,楷書的發展已近兩千年,卻未有重大變革,代表著書體的美感已臻極致,無論藝術性或文化性,都具有相當的完整度。這麼獨特的文化載體,值得好好推廣。」

「但是中國大陸在五四運動之後,開始以新的方式詮釋文字,將文字盡量簡化,甚至於符碼化、文字拼音化。持續至今,許多人都注意到了問題:當表意字被往拼音字的方向修正,就容易因為不同區域的發音差異而產生誤解。甚至文字簡化後產生的逾用、借用現象,造成更多文意錯誤。這些問題正體漢字中都不太會發生,甚至對於早期的文字學者而言,使用切分音的方式,不論是以方言或通用語音發音,都不會產生任何問題。一個字體在使用千年之後,還能完整呈現出它的意涵,給予最直接的辨別和理解,這就是正體漢字在文化層面上的重要特性。」。

張介冠先生一生都與文字為伍,對文字的情感不在話下。我們請張老闆談一談與文字相處的感觸和想法,他感性地說道:「單一為字,群體成文。不論是以何種狀態呈現,文字時時刻刻都會讓我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文化深邃度。我常說漢字很有意思,它所表達的意義千變萬化,讓人能在自己的想像空間中,描繪最美的畫面。」這樣的感受,相信對文字工作者,或文字愛好者而言,都不陌生。「我們有相同的經驗,但我們有不同的美的觀點。」張老闆以這句話,總結了文字給予的豐富內涵和文化深度。

活字印刷走過歷史,如今以最珍貴的面貌呈現給世人。關於文化的保存與復興,「日星鑄字行」做了總總努力,但從長遠規劃來看,一切都還只是起點。歡迎喜愛活字印刷文化的人們,一起來關心這項古老技藝的全新樣貌。

日星鑄字行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 97 巷 13 號

#張介冠 #活字印刷 #日星鑄字行 #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詹欣穎
撰稿詹欣穎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