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電影筆記: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

BIOS 電影筆記: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

作者Kent
日期17.03.2011

筆者在先前專欄中曾經表示過,當我在寫院線片影評時筆者多半習慣先進行自剖,告訴讀者我對於整部片的態度與偏見,告訴讀者我是否喜歡該片避免浪費大家的時間,順便一次性地把電影中的所有雷爆光光,讓讀者們可以在前往電影院觀影前作為參考或是在觀影後好好回味那些你覺得精彩的片段。但是在最新的這篇電影筆記裡,筆者打算暫時放下手邊寫到一半卡住寫不太出來的王者之聲,回頭談談一部時間年代「較為久遠(其實也只是兩年半前的事)」的電影,這部可能是當代最偉大最為傑出的商業動作英雄片,黑暗騎士。至於為什麼又把這部片提出來呢?一方面是因為自上週起臉書與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合作推出線上電影租片服務後,他們所選擇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目前雄距全球票房歷史排行榜第七名、IMDB 平均 8.9 分、評價暫居 IMDB 影史排行第十名的「黑暗騎士」。

同樣的聲明還是請讀者們注意一下,筆者有關電影的文章一定都是超大雷,雷神王級的雷,所以讀者們如果之前還沒看過正打算去租來看,我的建議是不要再往下看了,以免破壞你觀影的興致;另外容我囉唆再提醒一件事,如果是黑暗騎士這部片啊,千萬不要去看國內那幾家無線電影台的剪接版,要是筆者我還寧願花個三塊美金看 Facebook 的線上出租版,跟你打賭,這部片要是看國內的莫名剪接版你絕對會後悔的。

(以下為正文)

Why so serious?沒想到連這句話都是反話。其實整部片裡,最嚴肅的就是你了——想在高譚市當蘇格拉底的 Joker。

說真的,筆者對於蝙蝠俠系列電影的印象一直停在早年美版卡通與 Tim Burton 的黑色調電影之中。而且我想,不過就是英雄片嘛,能拍出新的東西嗎?我承認我一開始是相當懷疑的。當然我知道 Christopher Nolan 這導演是厲害,畢竟人家也是威震過日舞影展的,而我也完全是衝著他之前的作品頂尖對決這部片所以才決定進電影院的。可我內心總是想,頂尖對決本來就是個開放的故事,結局出乎意外本來就不是那麼困難的,蝙蝠俠可不是這樣喔,起碼角色的形象已經確定,然後蝙蝠俠不能死,壞人要被抓起來,這樣還能搞出新花樣嗎?

結論是花樣可多了。

之前當我們看完英雄片之後,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對於那些帥氣的英雄產生羨慕或崇拜,甚至希望我們能像蜘蛛人一樣莫名其妙就能從手腕吐出蜘蛛絲來或是像超人一樣飛起來,但是在看完蝙蝠俠之後,我們一點都不想也不敢當蝙蝠俠(當當 Bruce Wayne 倒是還不錯啦,他有好多辣妹,科科。)

為什麼?因為導演直接在電影中點出一件事,就是蝙蝠俠與小丑這兩個傢伙都是怪物,都不是正常人,都只是「社會人」這個概念的邊緣角色而已,而兩人的差別微乎其微。差別只在於蝙蝠俠還有最後的一個原則-不殺,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原則(你看他橫衝直撞破壞高譚市跟監聽電話就知道了,他除了不殺人以外,根本跟小丑根本沒兩樣);而小丑當然就如他自己所說的,毫無任何原則。這些微的差別也造成了他們兩者最大的差別,前者在某程度上可以被大家所接受,而後者完全不行。

理由何在?因為有了原則之後,你才知道原則的界限與例外在哪,如此才有溝通的可能,也因此產生預測可能性。從人類的歷史上觀察,我們對於無法理解無法溝通無法預測的人是怎麼處理的?從早先的吟遊詩人、神喻者到 18 世紀的無業遊民、瘋子與罪犯,一直到近來的精神病患、性犯罪者與特殊疾病患者(如當年的 SARS 病患)先是巨大的恐懼然後緊接著就是無情的排除。當然,小丑無意外是完全的他者,但是我們小時候的偶像英雄蝙蝠俠呢?差不多啦,甚至更慘。一開始他破壞的是大家不那麼重視的規則時(比如管轄權),他所還可以扮演著高譚市「沈默的制裁者」,越到後來他為了與小丑對抗,破壞了更多原本大家所重視的原則時,就連他忠心的手下 Fox 都快要不能忍受他了,越來越不能被高譚市的居民所接受, 那種從範圍內漸漸被逐出範圍之外的過程更令人難受吧。

回到小丑我們來談談他,他被視為一種純粹的惡意(雖然我不這麼看他,畢竟在善惡二元符碼已然瓦解的同時,又有什麼純粹的惡意存在呢?)或是一個絕對的秩序破壞者,他如同前述所說的沒有可預測性,也因為他沒有任何計畫或是重視的事物所以他也沒有任何的恐懼。所以在高譚市的世界裡,除了殺了他以外,他根本就是 unstoppable 的。

他到底為什麼要幹這些事?雖然我們可能無從得知,他所謂的製造混亂背後有沒有所謂的秩序重構的意圖,但是把重點放在那個解構的行為意涵上,那種支解原先所謂人性或是行為規範界線的的動作本身,或許我們就可以理解小丑根本就是個哲學家與革命實踐者!如果這些不斷挑戰人性的舉動其目的在於破除並重新檢視那些原來植基於傳統社會規範與「社會人」身上的概念,小丑與當年寫「道德系譜學」的尼采何異?小丑不只是單純製造社會規範本身的迷亂,還讓混沌的狀態不透過己手自己誕生出新的秩序。

小丑是這麼談秩序的,「 The Only Sensible way to live in this world is without rules.(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明智的方式就是不需要任何規則)」。電影中小丑是這麼說的,「當路上的小混混中槍了,還是一車的軍人被炸了,大家都不覺得怎樣,因為總認為這些事情是計畫好的;突然冒出市長要被殺了,大家都亂了起來,因為不是在他們控制下,當事情失去了控制人們就產生了恐懼。對,就是恐懼可以讓人失去理智與控制」。原則下的自我控制,是這維持社會繼續運作最好的靈藥,當然也是毀滅這個世界最好的媒介。秩序一旦與失序混同了,人就回到了絕對自由的例外狀態,而且小丑清楚的很,砍掉(秩序)的下場就是重練(產生另一個秩序),所以他的遊戲要持續玩下去的前提是,只能製造斷片式的例外狀態-某種暫時把文明懸置起來的瘋狂,而不能將高譚市整個帶回原始狀態,因為這樣就重建了。

另外小丑也在戲中的談到了瘋癲與文明、善與惡等二元對立問題與相關概念,他告訴大家,兩艘油輪上的人彼此的生命掌握在另一端人手中,而這兩邊叫囂的人或是所謂的民主自由決定是什麼?表現出來的是理智嗎?民主真的是理智的制度嗎?就以行動來看,恐懼造成人行為不再以理智來衡量行動與言語時,那麼瘋癲與文明的界線還很清楚嗎?民主的效益如何呢?

在最後警察的攻堅行動中,認為有小丑面具的就一定是歹徒,不確定哪一個小丑才是真正的小丑,反正全部抓起來,不惜一切當場擊殺也不在乎,這是瘋狂還是理性的決定?其實,這些才是小丑真正 serious 之處。在一般社會眼中被視為「異常者」的他者,才是為成全我們自以為的本質與文本的關鍵。 所以小丑才會對蝙蝠俠說 you complete me,少了例外做對比,本身的主體性就辨別不出來。要是沒有異常,正常是無法被定義出來的。

「對抗怪物的人,應該在過程中,小心自己不要也變成怪物;當你窺望無底洞時,無底洞也再看著你。」這句出自尼采的名言實在是整部片  Batman 與 Harvey Dent 的最重要寫照,兩個為了打擊犯罪而努力的人,最後都變成了怪物,而兩人的差別大概只在 Alfred 把 Rachel 的訣別信燒了吧,不然同樣失去信念的 Bruce Wayne 應該會變成高譚市史上最可怕的大反派吧。話說 Nolan 把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這句話從 Harvey 與 Bruce 口中接續唸出,實在是再殘忍不過了。

不過看完電影後一直到現在,我還是稍稍覺得導演給雙面人這個角色太少的發揮空間了,甚至有點浪費了這個角色的深度。雖然 Aaron Eckhart  已經把 Harvey Dent 如太陽神那般光明的面向詮釋地淋漓盡致了,但是如果我們對照原本雙面人的由來,不免讓人覺得兒女情長的小情小愛略嫌低估了雙面人些。若兩相比較,漫畫裡的雙面人其實與電影中的蝙蝠俠一樣。他們都是面對公權力的腐敗而痛心疾首之後,才決心挺身而出對抗邪惡;只是雙面人採取了更為極端、更加血腥的手法,比 Batman 更加信奉以暴制暴的理念。漫畫中的雙面人不是為了一己的恩怨而展開復仇行動,骨子裡他還是原本的那個嫉惡如仇的檢察官(起碼有一半還是),只是他的戰場從法庭轉移到了喋血街頭。而 Dent 從原本懷抱崇高理念白色騎士,歷經絕望與挫折之後墮落之後,數度的角色轉變才是吸引觀眾之處啊。而雙面人到了 Nolan 的手裡, 把入魔的原因多半歸給愛情,連入魔後處決黑道與貪污警探的戲碼也只是為了 Rachel,雙面人這麼一個經典反派就因著片長與時間關係無法好好著墨那個內心信念的轉折與掙扎,實在是有一點點可惜啊!

 

#蝙蝠俠 #黑暗騎士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Kent
圖片電影海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