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世界|樂高積木展:積木告訴我們的事
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個很小孩子的展覽,裡面有很多用積木堆成的金字塔與機器人,讓兒童在某一片刻錯以為自己可以掌握世界。但這個展覽並不是,這裡雖然也有擬真的恐龍骨架與微型的大樓,但數量不多。更多的是用積木塑造出來的象徵之物,隱喻成年世界的困頓與希望。
譬如我最喜歡的是一個藍色積木所堆起來的人,或說是撕裂的人,然後標題是「早晨」,作者並附上一段文字,說他每天早上都有這個感覺。看到這裡我幾乎要流下淚了,我一直知道這是人生的真相,每天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可是從沒有人願意把這種感覺分享出來。
另外一件作品,是一個人把自己的內在掏出來。作品旁邊的文字是這樣說的:成年人或許會喜歡像世界敞開心胸感覺,但小朋友也許會注意到流出來的內臟。我很喜歡作者這段介紹,他讓我想到小時候我們覺得我們世界的隔閡是很小的,所以我們可幻想與動植物溝通,也不覺得內臟暴露只是個隱喻,但是年紀大了,我們內在卻越來越被壓抑,在某一個時刻,我們都希望像這件作品一樣,把自己的內在掏出來,就像孟克的「吶喊」一樣。
這次展覽的許多作品都是這樣,用積木配上文字,說出某種人生的感覺。但說出感覺是一回事,完整地說出感覺又是另一回事。老外很強的就是,他們會很嚴密的考慮要如何說出自己的感覺。譬如它使用的是積木,他就會考慮積木這種媒材具有什麼特性,這個特性是否適合表達他的感覺。我認為這才是這個展覽真正成功之處,透過媒材與形式的安排,讓一般人也能體會藝術所隱喻的人生。
我不禁想如果這些積木雕塑,都改成大理石情況會如何?我想看的人一定會少很多,因為人們對於大理石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那是精緻藝術所使用的。可是當人們看到積木,人們自然會覺得這是一個親切的玩意,所以即使透過積木所訴說的並不那麼簡單,一般人也能慢慢欣賞。積木的另一個特性是只要有時間與毅力,它可以拼奏成一個比單一個體更巨大的東西。而在每一個作品旁邊,作者都會標明使用積木數量與花費的時間,這也讓一般人感覺這是一個可以累積而成的東西,而非靈光一閃的傑作。
在有些作品之中,他甚至會利用積木的顆粒感,來達到一種視覺上的效果。這些都可以看到作者對於「形式」的重視。但大體說來,作者的文字佔的份量恐怕更重。當然這些作品都有一些視覺形式上的巧思,但那並不是作者傳達意念的主要方法。更多的時候,作者是利用積木拼湊出某些物象,再利用這些物象作為一種象徵。在這個意義上,有一點像超現實主義的取向,藝術成為了某種觀念或是哲學的語言,而不是為自身服務。
展覽的出口處有一個販賣積木的商店,非常令人難過的是,裡面都是一套套制式模組的樂高積木,譬如星際大戰,或是海盜船。真是他馬沒創意到極點。我記得小時候我也玩過這種,但從沒有成功過,因為我總是會漏了一兩個零件,然後就覺得整個作品無法完美。天知道我的創意有多少毀在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