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最好的小吃店裡那罐胡椒,專訪李銘宸《百葉》:那麼基本,那麼微小的觀看

像是最好的小吃店裡那罐胡椒,專訪李銘宸《百葉》:那麼基本,那麼微小的觀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4.07.2023

李銘宸:大家有聽過「小吃店的靈魂是辣椒」這種說法嗎?如果它有很棒的辣油、辣椒,那它很可能就是一間不錯的店——但我覺得一間小吃店的高度,在它的「胡椒粉」。根據我個人微小的統計學,讓我很喜歡的店裡面,有一定的比例胡椒粉都用得很好。胡椒粉沒有辣椒這麼有存在感,辣椒是容易讓人到特別喜歡的這種強度,但胡椒呢,你通常看不到它,它很隱沒。再來,胡椒的保存很不容易,它很容易受潮——你很常在要加胡椒的時候倒不出來吧!這就是最大的重點。如果有一間店、即便是路邊的小店,願意讓它的胡椒永遠在最好的狀態⋯⋯

不只看見想看見的

一名演員在舞台上死了,他在故事裡經歷了一切,然後在台上死了。燈暗,演員爬起來走掉。

「我小時候真的是懷疑到一個不行欸!」李銘宸喊,「演員演得很好,我前面被他弄得完全相信了,他剛死了然後他爬起來?——舞台沒有全黑啊,我明明看見了!」

作為劇場導演,李銘宸容易看見那些隱沒的事物,且一旦看見了,就無法裝作沒看到。

「除非那就是刻意要讓觀眾看的,而不是假裝這邊是看不到的。」這是他對劇場基本的貓毛(niau-moo),也是他關注外在世界的落點。「這也是劇場最有趣、神秘、難纏的地方⋯⋯」

如同當大家都在討論辣椒,李銘宸著眼低存在感的胡椒粉。還在戲劇系唸書時,李銘宸就對必修的經典文本抱持懷疑,為什麼作為一名在台灣學戲劇的學生,只能去唸那些拗口的西方經典台詞?他也不解,為什麼所謂的好演員都只有一種樣子?「有些人的能量很好,但講話有口音;或者有點胖,但很有爆發力。可是,哎你懂。他們就不會是好演員?」

所以做戲,李銘宸樂意讓演員展現原本的樣子。和演員共創、即興的過程會繞著「有點有關、又有點無關的事」進行。沒有文本,也沒有明確的主題,他讓演員做一些事,但不「演」戲。「直白地說,就是有一個抽象的題目,然後我們就花時間耗在一起,就做出一些東西。其實意義都是最後才出現的。 

IMAGE
IMAGE
IMAGE

2009 年李銘宸以「風格涉」為名,開始活躍於臺北藝穗節,首作《漸慢》受到關注,2011 年的《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獲得佳作,隔年《不萬能的喜劇》入選「永真明日之星獎」。2013 年的《Rest in Peace》源自被網路上對亡者祝福的縮寫 R.I.P 觸動。死亡也有縮寫,李銘宸說 Rest in Peace 原來有詩意與美的脈絡,但當在臉書被複製丟上  R.I.P 時,卻不平靜,有種汲汲營營求關注的煩躁。

開場是當時作為演員的簡莉穎在倒車,揭開台上貌似事故現場與凌亂的演員,他們卸下身上的所有物,然後各自走各自的敘事:一個努力練習講笑話的演員、憋氣比賽、不斷出錯的口風琴演奏⋯⋯這齣把所有戲劇元素壓到最少的作品,是李銘宸入圍台新藝術獎的第一個作品。

同年在新人新視野呈現作品《Dear All》獲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接下來三個作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戀曲 2010》、《擺爛》無一例外入圍台新藝術獎提名。

IMAGE

風格涉《Rest in Peace》劇照。

2022 年臺北藝術中心的作品《超級市場 Supermarket》的售票頁面中,李銘宸被這樣形容:「玩弄舞台 實驗挑釁 橫空出世的爭議份子」。

「你說橫空出世嗎?真的是這樣嗎?」李銘宸想起在學校時期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時候,他說在學校,他對劇本、表演很常沒有感覺,充滿困惑,「那時常常找不到演員,講的話大家也聽不太懂。很常有 fail 感。講橫空出世,好像那個時候的我不存在一樣⋯⋯」

而有時候存在與否,似乎取決於要不要看見,和如何看見。

當每個東西都很有用

他摸了摸採訪現場的塑膠桌子說:「我就很喜歡這種塑膠桌子。」明顯地是因應事務、活動的需求彈性而生,在各式場合都能見到的塑膠折疊桌,功能性絕對大於美感。

曾經站在中山區運動中心門口,李銘宸在一個瞬間被眼前複合式的鮮活吸引。

走進運動中心前的穿堂形成一個小廣場,那天有一堆阿姨在跳類似廣場舞的舞步,衣服五顏六色馬卡龍莫蘭迪,音樂是 K-pop;門口偏一側在賣泳裝,一列塑膠 model 背後是一面大圖輸出,扁平地營造清涼水感;韓團唱得正熱,耳邊夾雜著幾群外國人經過的對話;不鏽鋼的扶手欄杆閃出反光。

「這個場景很吸引我,非常日常,都是人造物,出現在那個基本上要求市容整潔好看的區域,形成一種混亂的、生活的⋯⋯」李銘宸覺得這些人們因為需求而產生的物件,很迷人,它們背後有滿滿的人的行為脈絡。「這些人造物,好像會讓人看見『人是什麼?』」

IMAGE

唸戲劇系時因為接觸的大多是西方經典文本,舞台場景多是木桌、扶手椅、古董皮箱,在那樣的時間空間中,那是一種大家都認同的美。在一次排練,可能是一場和伯爵晚餐、和台灣無關的戲,場上先用塑膠桌代替實木桌、塑膠高腳杯代替玻璃杯、折疊椅代替扶手沙發。「那如果就是這個了,那會怎麼樣?」如果這些代用的、不美麗的物品,成為了正式演出用的陳設道具呢?

「——喔,大家都喜歡手作的、有溫度又有質感的木桌,我也喜歡。可是這個就不能是好看嗎?」他撫摸著現場的塑膠桌子說。

「說得更裡層一點,那如果,它就是美的呢?」

那個在台下看著代用物的瞬間,他形容自己有什麼東西被點開了。李銘宸被這些為功能性存在,沒有在處理藝術、美感敘事的物件觸動,「如果我把在生活中的那些東西,都把它當作『美』在使用,那會怎麼樣?」

把日常零散當作美,思考為有用,李銘宸的生活便處處散落著劇場元素。「有時候大家沒看到,只是沒有在用那個想法——我可能換了一個編碼,換了一個頻道,好像每件事情都可以『很有用』的感覺,然後你就會一直吸收、一直看。」

延伸閱讀
IMAGE
吳美琪喜愛物件排列的多元性,如同台灣手搖飲:「有次我去手搖店點飲料時,發現那個密密麻麻的飲料菜單,每杯飲料還能額外的加料:大小珍珠、椰果、芋圓⋯⋯一種基底就能創作出很多排列組合,看似隨機、其實是經過安排,最後調整出一杯自己喜歡的飲料。」

和劇場的關係

大部份的作品是和演員共同創作,李銘宸和演員需要相互花費大把時間、掏出彼此,「我很謝謝,一直以來的表演者們。都很開放很願意給、自在、配合。因為這種方式很親密,它會和你們之間的關係混在一起。這也是困難之一。」長期集體發展的同時,工作夥伴也常常是朋友的關係,真的碰到問題或衝突的時候,反而不知道怎麼說怎麼處理。

「你以為熟識與親密可能意味著默契或了解,然後工作關係當中的界限和歸屬也可能被混淆⋯⋯又或者,好來好去其實是利益交換⋯⋯信任其實是依賴⋯⋯」

當劇組合作者越多,處理的演出空間越大,李銘宸長出一層意識:「我們可能會覺得導演好像是創作者,大家在完成導演的想像。可是場域空間、編制、規模越做越大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企業管理,導演可能更多需要做的是領導,或者配合、服從。」講完李銘宸一頓,手撫上心很快地吐出一句真心:「對、雖然我這樣說了,但一部份的我正在無助地流淚。」

或許可以想像,李銘宸的無法視而不見,那些吸入的訊息會滾成雪球,如何消融?面對任何劇場空間、複雜的生態,他依然觀察幽微,撿拾各種角料線頭,提出他思考的「劇場應該如何」——例如在 PAR 表演藝術雜誌的專欄中,一篇〈劇場守則之類的〉寫那些規則之間的縫隙。讀起來好笑,但好笑之前是因為它讓人覺得可悲、現實。

「然後你發現溝通,不只是把你要的清楚說出來,是你要想辦法給人家台階下,你要想辦法知道對方要什麼,你要想辦法做球——而不是講清楚,溝通不是講清楚。哇,知道這些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該說什麼。」

「人很複雜也好玩吧。」他說,或許這一切才剛開始。「關於創作這件事可能才剛開始。以前可能就是真的很幸運,什麼都不知道,做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痛苦,可是就是做出來了,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意識。現在一樣很痛苦,甚至意識變得多了就更加痛苦。」

去年的《超級市場 Supermarket》是李銘宸經歷疫情與沉潛後的久違的新創作。有別於以往從零與抽象開始,他讓自己抓住一個想做的命題——「空間」:爬梳超級市場裡的和延伸其外的一切。作品的「導演的話」是一張臉書截圖。

IMAGE

2022 北藝中心開幕季《超級市場 Supermarket》節目中,導演的話是一張李銘宸在臉書的貼文截圖。

IMAGE

李銘宸風格涉《超級市場 Supermarket》劇照。

同樣沒有「美的意圖」,但李銘宸把逛超級市場當作逛美術館,在經營過的秩序和打燈下,看見每一個商品都像藝術品,它的背後延伸長長的關於文化、歷史、地理、戰爭與和平、人與環境,交織不完的脈絡,就這樣精巧地放在乾淨文明的陳架上。《超級市場 Supermarket》有著明確的「有意義的題目」。

李銘宸小心翼翼地形容,他說所謂「有意義的題目」的創作方式,對他來說反而有點像灑狗血,「更有話題性、更能浮上檯面、更能溝通⋯⋯我其實不是在反駁那些東西,我覺得這樣的創作方式也給了我刺激,我也在找、在消化。」

狗血的對立面,站著的可能是純粹的美或看見,「而我同時還是被那些很單純地『看』吸引啊。」像在這之間找尋平衡,李銘宸來到了新作《百葉》。

百葉

書法對李銘宸就有著「單純地看」的吸引力。

IMAGE

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總策展人林人中在主題「萬物運動」下,給了李銘宸「光與影」、「黑暗」的提議。光影的亮暗和書法的黑白有了接繫,李銘宸與《百葉》演員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去看書法展。

「書法在任何層面上的構成都很單純,就是黑跟白、墨跟水和筆⋯⋯它在數種很單純的關係中發展出很多變化這件事情,一直很吸引我。」書法有它的功能性,被閱讀性,也有直觀地觀賞價值,以及操作表現的技術性,李銘宸談書法的多義性,也透露出他為一件事物的多義性著迷。

那陣子正在苦於不知道這檔節目要叫什麼名字,滑臉書的河道上出現了農場新聞標題:「百頁豆腐竟然不是豆腐⋯⋯」李銘宸辯駁:「我一直都知道百頁豆腐不是豆腐。只是在那個時候我又忘了,嗯?所以那它是什麼?」

因為不想增加該發文連結的點擊率,他傲嬌地不直接點擊,另開搜尋頁面。才打入「百」,選字自動出現了「葉」。

「我就:咦——!然後就,就這樣。」那瞬間被「百葉」二字打動,就下了決定。「我喜歡這兩個字帶給我的感覺。」

喜歡百葉在聽覺上的多義,他快速舉例:百頁豆腐的百頁,百葉窗的百葉,百工百業的百業,夜晚的百夜、白夜。李銘宸也喜歡這兩個字散發出一種東方的凝練感,「在大劇院,我想給它一個很簡單的劇名。」

IMAGE
IMAGE

臺北藝術中心大劇院觀眾席總數 1460 席,舞台鏡框開口最大可達 20 公尺。這是李銘宸用過最大的劇場空間。面對巨大,他想要簡單。李銘宸仍在觀察「大劇院」這個空間是什麼?

「劇場,就是一個巨大的人造物啊。一個被打造來讓人『看』的地方。」

李銘宸談起一次和林人中聊天,他們認同一個被打造成劇場的空間,它的意圖就是,使你看。

劇場也像是一個「看的機器」,台上有什麼就看,台上沒什麼也是看,在台上的一切好像就特別值得被看。

「像一些以前的菸廠、酒廠之類的,沒在用了之後現在就被改成劇場、影院、咖啡廳什麼的,但我也常常在想,很久以後,劇場可能會被改成什麼?那個時候風行的某種東西可能是什麼?劇場這麼挑高、寬廣⋯⋯」觀看的場域與媒介一直在改變,而看的本質呢?

李銘宸正在試圖把劇院當作一個材質,他想起學生時期做過一個媒材表現形式的練習。一張白紙被等分分成數十張小的白紙,作業的要求是每張紙都要有一種表現、質感。但不能塗畫、黏貼、改變顏色、大小等,只有紙。李銘宸笑說這個作業聽起來容易,頭幾張紙很快就過去,接著就開始卡住,最後幾近發狂,「我最後甚至把紙抓起來咬——嘎嘎嘎嘎咬爛!耶,我又多了一件。」

「那是很基本的,沒有額外意義的練習。沒有要說什麼事情,但無止盡地挖掘、傾聽。我現在面對大劇院、《百葉》是這個感覺。」

「看什麼?怎麼看?為什麼會看?不看了之後,有之後嗎?」李銘宸一直想,然後又認真的告訴我們:「我好像很會想,但我覺得我的很會想,和沒有想法是同一件事情⋯⋯」

李銘宸也很像胡椒粉吧。漫長地收納容易被忽略、微小想法與觀察,在作品中灑出——最後讓人猛然打一個難忘的噴嚏。

IMAGE

 

 

2023 臺北藝術節: 《百葉》風格涉作品
演出日期|2023.08.26(Sat.)- 2023.08.27(Sun.)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購票網址|https://lihi3.cc/f3SPJ
*即日起至 2023.07.31 於 Opentix 購票時選擇「皮蛋豆腐影音好朋友」優惠,輸入期間限定合作折扣碼【bios88】(全小寫),即可獲得單張以上不限票區 88 折的優惠。

IMAGE

 

#李銘宸 #超級市場 #百葉 #簡莉穎 #臺北藝術節 #台新藝術獎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劇場 #藝術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攝影陳藝堂
劇照提供李銘宸
執行游育寧
視覺指導潘怡帆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