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嶼浪同存】我們不能跟年輕人說要寫什麼歌才會紅——呂聖斐 ╳ 李欣芸 ╳ 馮建彰 ╳ 李明哲

【嶼浪同存】我們不能跟年輕人說要寫什麼歌才會紅——呂聖斐 ╳ 李欣芸 ╳ 馮建彰 ╳ 李明哲

作者BIOS 文化創意顧問
日期10.01.2022

這兩年談起流行音樂演出,關鍵字不再只有小巨蛋,「北流」「高流」成了眾人口中熱切討論的新未來。經過多年籌備,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終於相繼開幕,新型態的音樂場館提供更多演出選擇。然而一北一南的發展策略有何不同?新建場館又對產業將會造成什麼影響?而在疫情攪局這一年,實體音樂展演又將摸索出什麼樣的未來?

2021 BIOS 年會【嶼浪同存】第三場主題論壇,以「革新X音樂|擾動一場南北音樂生態革命」為題,主持人兼 BIOS 文化創意顧問業務執行長白尊宇邀請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李明哲、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呂聖斐、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李欣芸、以及科技展演藝術策展人馮建彰(二馬),共同解答音樂產業及場館的未來想像。

北流:不僅僅是「地區音樂中心」

北流與高流同屬 2003 年政府推動的「新十大建設」之一,歷經十多年的籌備興建,北流率先於去年四月掛牌、並於九月的開幕演唱會上正式宣告對外開放。雖然頂戴「臺灣第一座專屬於流行音樂的大型場館」的光環,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談起北流的營運目標,呂聖斐不諱言最初有些猶疑:「一開始聽到要負責做人才培育、扶植產業,心情難免沉重。流行音樂產值受到許多科技發展影響,而這個單位最多僅有 85 人的員額編制,真的能成為扶植流行音樂產業的力量嗎?」

這一絲懷疑,促使呂聖斐反覆思考北流的價值。他強調,雖然北流屬於臺北市政府監督的行政法人,但根據現況,北流不僅僅是一個「地區音樂中心」,更接近承接中央對於音樂產業發展期望的重要角色。

唱片產業和中央機關大多集中在臺北,北流具地利之便,目標不在營利,而是打造一個中介平台,銜接政府的政策和任務,提供產業更多資源、科技、國際交流的機會。

IMAGE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 呂聖斐

他以近兩年舉辦的活動為例,北流承接了金曲獎等大型典禮籌辦、國際級音樂家馬友友在此舉辦音樂會、甚至連馬戲團等綜合型的表演藝術節目也不缺席,期待藉由更多樣的音樂展演活動,讓北流快速發展。

除了表演廳,北流還包含文化館及產業區,提供觀眾親近流行樂的多元管道。文化館的首個常設展覽「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梳理過去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跨時空呈現這座島嶼上的歌,從展覽中望見臺灣流行樂壇的前世今生。尚未開幕的產業區則規劃為育成中心,鼓勵音樂產業從上到下的角色加入,來此面對全臺灣,甚至全世界的聽眾。

IMAGE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圖片來源: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除了傳統上的作詞、作曲、錄音、混音等工作者,音樂的獲利模式早已包含展演型態,在產業鏈上因而需求更多元的角色,比如導演、製作人、燈光、音響,甚至跨產業的工作者才加入,一起實驗新想法,碰撞新創意。

地理位置上,北流鄰近南港軟體園區,呂聖斐因而引導團隊積極接觸軟體園區裡如區塊鏈、軟體業、電子業的公司,引介最新的科技應用或新硬體設備,對一般觀眾進行新知科普,同時也對產業從業人員更進一步宣導,讓他們了解如何透過這些科技,創造更好的音樂展演體驗,也希望幫助音樂製作人不再僅僅藉由賣音樂獲利,同時也能發展和其他業態合作的商業模式。 

高流:讓濁水溪以南的音樂人有地方可以混

李欣芸笑說,從前和呂聖斐碰面都是在音樂人的生日 party,現在見面卻往往在探討產業如何振興發展。兩位音樂人接下執行長的任務,練琴的時間都減少了,「我一年多沒有認真創作了,現在讀的書都是預算書,開的會都是議會。」

IMAGE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 李欣芸

在北流之後開幕,李欣芸常常被問到高流的定位有何不同,她從中點出南北發展的差異:「如同提到美國電影產業會想到紐約和洛杉磯,提到臺灣音樂產業就會想到臺北。相較之下,高雄沒有如此高密度的文化場館與表演活動,因此高流需要花更多力氣來發聲,爭取資源和表演活動的進駐,培養觀眾進場。」她清楚認知,高流需要結合地方觀光擴大吸引力,才有向全國單位招手南下的本錢。

和北流目標一致,高流也負擔著人才培育的任務,如何讓人才於在地深耕茁壯,成為高流的首要課題。李欣芸提到,八、九〇年代的東京澀谷聚集許多藝術家和音樂人,他們創作的音樂和藝術風格有著相同的時代脈絡,以小山田圭吾等人為代表,形成「澀谷系」的集體文化印象。

依循同樣的概念,她在高流成立音樂社群「高流系」,希望集結有共同理想和美學的人才,互相討論和交流,同時也鼓勵在地音樂產業、相關科系一起把課程和活動帶到高流,擴大耕耘的能量。

「一起交流和耕耘是重要的,我們不能跟年輕人說要寫什麼歌才會紅,畢竟未來如此未知。能做的就是讓音樂人有地方可以混、場子活起來,讓這座城市帶給創作人更多的靈感、自由創作,誰知道哪天會不會又冒出一個新星?」

舞台職人二馬:線上音樂展演不只是替代品

二馬早在類比電視的年代就投入舞台製作,過去舞台設計重視真實佈景,須由木工做出各種實景擺放在舞台上,近十年科技顛覆產業傳統,演唱會設計開始以視覺動畫作為重點,打破舞台製作的固定工法。

儘管科技已然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二馬依舊認為科技能與過去的經驗融合,創造更細緻的演出體驗。比如在北流開幕活動時,他在舞台擺上 LED 屏幕,以擴增實境(AR)呈現視覺動態,而後電子屏幕被抽起,連接到真實佈景,創造虛擬和真實交錯的體驗;他也在高流海音館舉辦的滿載測試擔任節目總策劃,運用新的場館凸顯伸展式舞台、沉浸式音響系統與燈光設計所呈現的視聽表現。種種新舊工法交替混用,讓他早就練出一身見招拆招的好功夫:「我是在戰場打仗的人。」

IMAGE

科技展演藝術策展人 馮建彰(二馬)

北流和高流籌備期間,二馬都是工程顧問,問起最在意的重點,他說:「新的場地成立,首當其衝就是工作人員。」過去參與臺北小巨蛋籌備時,前輩便耳提面命,開幕後要讓世世代代的舞台工作者覺得好用,「否則我就是千古罪人。」不同的場地,有不同的條件限制,這些限制必須轉換成舞台設計的元素,才能轉化成優勢,創造同行和工作人員都能舒服運用的空間。

以舞台設計職人的觀點切入,二馬認為這兩座國內最新場館的角色並不完全相同。北流肩負人才培育的重任,畢竟現下流行音樂產業的根基仍在臺北,必須要承擔相關使命,北流承接起小型場館和大型演唱會之間的橋樑,有了北流,才能讓更多音樂人累積演出經驗,進一步站上小巨蛋。至於高流則具備強大的生命和創造力,能自己創造各種節目,「有機會摸索出下一個音樂展演形式。」

過去一年,他明確感受到疫情期間產業的停滯與新生,許多實體演唱會暫停,更多線上演唱會展開,彷彿重回過去 SARS 時期,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經歷的轉型,「只是這次更劇烈且是全球性的。」

許多人認為,線上演唱僅僅是人們不能出門才產生的替代方案,他卻從不這麼想:「真是這樣的話,音樂虛擬展演就沒有未來發展的機會,但我不認為如此。數位轉型浪潮橫掃各行各業,線上演唱會絕非線下節目的轉播,而是一種全新的形式和演出。

他以自己為盧廣仲於高流演出的舞台設計為例,現場沒有轉播的大螢幕,避免在場觀眾視覺焦點被螢幕牽走、忽略舞台,線上直播的觀眾則會看到大量動畫與場地融合,形成與現場觀賞時完全不同的作品。另外,他也提到五堅情的 5G 線上演唱會讓觀眾直接連線同框,台上的藝人能看著觀眾登入的姓名,指名道姓地互動,演出者與觀眾間的互動絲毫不遜於現場演出。

「我看過粉絲在互動的過程流淚,本來疫情期間看不到偶像,現在不僅能直接互動,還可以共演、和偶像出現在同一個舞台。」

文策院:要吸引對的資金進來

2019 年文策院成立後,文化創意產業有了跨部會、跨領域、跨平台的合作機制,進而能以生態系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帶動產業投資與創新的動能,形塑臺灣的國家文化品牌。

今年二月剛上任院長的李明哲說,文策院僅有 150 名員額,但與文化內容相關的產業範疇極廣,院方能給予的協助是幫助創作者找資金、找業務、找團隊夥伴,從單純的創作者變身經營者。

IMAGE

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 李明哲

李明哲解釋創作者、經營者和投資者的多方關係:「主導文化產業的通常是創作者,但外界投入資金的單位通常會檢視經營者,包含你擁有的團隊、策略、公司治理。創作者需要經由一段時間的學習才能變成經營者,投資行為也因此相對不容易發生。」

奠基於過去在 KKBOX 服務的商業洞察能力,李明哲表示,沒有人敢肯定流行音樂的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產業始終在進行不同的嘗試。

最早的音樂缺乏載體和媒介,只能聆聽現場演出,直到有了錄音帶,聲音得以被存取和重複播放,才有了後續的銷售通路,之後再衍伸出唱片工業和唱片行。十幾年前 mp3 和數位平台誕生,讓音樂從播放器逐步走向串流,再度翻轉過去購買實體唱片的模式。

不僅商業模式因科技發展而推進,消費者行為也不斷的變化。以前用戶花在娛樂產業的時間,可能受限於口袋裡的個人預算,「但現在整個產業更像是在玩零和遊戲,音樂端的挑戰是,手機遊戲、OTT 平台、IG 等社群媒體分散了用戶的時間。」他回憶還記得過去 KKBOX 的流量高峰大多在晚上,現在同樣的時段則被 OTT 佔滿,音樂的使用場景移往通勤時間,而到了近兩年,通勤時段又被 Podcast 強勢瓜分。

在這樣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李明哲相信,整合絕對有其力量。比如串流平台可以思考播放數據如何讓音樂展演達到精準決策,包含演出應該在哪裡舉辦、有幾場的銷售潛力;跨領域的科技技術也有機會為供不應求的演唱會,開發出更多線上呈現形式,創造新的商機。

IMAGE

流行音樂想要真正產業化,不是單靠創作者一人之力籌組資金,或是仰仗政府支持作品,必須引入更多商業資本,同時創作者端也須留意作品的市場性,「沒有人會刻意創造沒有市場性的東西,但如果團隊和出資人的組成夠多元,就有機會面向不同人的需求,作品的市場性會變得更大。」

站在文策院的立場上,第三方平台不會直接進入創作端打磨作品,李明哲提醒所有產業中的人們:「我不認為靠一檔超級厲害的作品,就能拯救整個產業。

他以美國職棒為例,「產業不會等待一個球星莫名走紅,那年就變成運動元年,必須建立一個系統。」每個大聯盟的球隊都有數個小聯盟球隊,作為選才、培育、訓練、晉升的平台,計劃性的培養未來可以在大聯盟發光發熱的選手。「文策院也是如此,打造一個更好的機制,讓有才華的人有機會出頭。」當投資者看得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有機會引入資金、促成更多合作發生。

 

#BIOS 年會 #嶼浪同存 #演唱會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Sana
攝影Gelée
責任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