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就吃「流感生雞蛋拌飯」吧!《虛幻生命》展,從生物藝術預見「人以外的歷史」

晚餐就吃「流感生雞蛋拌飯」吧!《虛幻生命》展,從生物藝術預見「人以外的歷史」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30.03.2021

「我閉著眼睛,腦海裏浮現出清晰醒豁的形象。我看到一個面色蒼白、專攻邪術的學生跪在一具已組合好的人體旁邊;看到一個極端醜陋可怕的幽靈般的男人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少頃,在某種強大的機械作用下,只見這具人體不自然地、無精打采地動了動。他活了。」——瑪麗・雪萊《科學怪人》

1816 年,著名的無夏之年[註1],瑪麗・雪萊與友人因連日陰雨受困別墅中,在為了打發時間而展開的鬼故事大賽中誕生了《科學怪人》,打開人類對科幻想像的濫觴。在距離當時的兩百多年後,生物科技是否可能將屍塊拼湊成人,而這樣的「人」,會不會因為孤寂而絕望?藝術家們仍站在這些問題之前,沒能視而不見它的美麗與瘋狂,以不同觀點,投身其中。

IMAGE

另類農場 Another Farm 《改造樂園(貓)》Modified Paradise (Cat), 2018(日本Japan)

IMAGE

江俊毅 CHIANG Chun-Yi《合生體計畫(二):土壤成因 》The Holobiont Project II_ 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藝術家提出「藝術——科學——科技」的跨界想像,反思生物科技發展下延伸的道德辯證、人類與物種共存的課題,以及數位科技創新應用的觀察。隨著科技發展,眼見兩百年前的鬼故事可能成真,藝術家在此刻拋丟疑問與想像,又或許是在續寫鬼故事的下一篇章?

以生物科技藝術預見 「人」以外的歷史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策展人邱誌勇引述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在二十世紀末的憂心:「再過兩個世代,生物科技將賦予我們工具,讓我們可以完成以前社會工程學專家無法完成的事;屆時,當前人類的樣態將被迫廢除,人類歷史也將永遠終結。從那時起,文明將會開始新的歷史——『人』以外的歷史。」

IMAGE

原訂2020 年要推出的「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因疫情在去年改為線上計畫,向大眾介紹生物藝術。

臨在這樣的世代,「生物、科技、藝術」自然交織誕生:「生物科技藝術」,意指有關於藝術與所有生物間交互作用的藝術創作計畫,將生物當作創作媒材的藝術創作實踐,其對生物科技論述必須有所貢獻,並以藝術思辨人類世代的下一步走向。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提出混種、轉殖與創生:試圖透過多元面向描繪人與其他生物體系之間相互「混種」(hybridity)的後人類想像;藉由生物科技實驗室中常見的基因「轉殖」(transgentics)討論生命倫理;更融合當代數位科技創新應用的「創生」(innovation),討論生物特徵與文化體系的資訊辨識議題。

與混種生物共生

1968 年科幻小說大師菲利普.狄克發表作品《銀翼殺手》,原文為「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仿生人會夢想擁有電動羊嗎?」小說中仿生人對於擁有一隻電動羊的慾望強烈且悲傷,一如真的人類。展區裡藝術家黃贊倫的作品《大衛》、《安妮》、《蘿莉塔》,如三組仿生人,以人的肉身軀殼成為「異體移植」的基底,維持著藝術家一貫冷感,重新思考人性與人類的本質。

IMAGE

黃贊倫 HUANG Zan-Lun《大衛》 David , 2013

隻身處在一特製巨型貨機運輸用的木箱呈現仿生「羊男(潘神)」雕塑《大衛》,當觀者湊上想看清楚大衛如獸似人的面容時,它將一頭撞上隔絕裡外的壓克力牆。透過感應互動裝置手法,不經意、神經質、反射性地撞牆行為,拋出隱匿於數位與科技背後,潛在人性的慾望駕凌。

《安妮》頭上頂著美麗的鹿角與龐克式的馬鬃,腹部接著龜板,創作靈感來自中藥製劑「龜鹿二仙膠」,據說有強筋健骨、補氣、生精髓等作用。安妮被放置於日式塌塌米上,如珍稀文物般供人欣賞,倚靠葉克膜生命維持器,看似活著,卻更接近死亡狀態。

IMAGE

黃贊倫 HUANG Zan-Lun《安妮》Annie

IMAGE

黃贊倫 HUANG Zan-Lun《蘿莉塔》 Lolita

羊男潘神在希臘神話中是森林孕育生物的象徵,半人半獸的型態彰顯對慾望的躁動追求。如今被囚禁於運輸木箱中的潘神,張著茫然雙眼,只能以反覆的頭部撞擊表露憂愁。而跪在地上的安妮掛著呼吸器,身體姿態呈現無人救援的絕望。此系列雕塑靜處於黑暗展間,野獸的氣息裡囚禁的是成份比重不明的人類意識,大衛、安妮與蘿莉塔不需要語言,僅僅是存在,就能成就人類對自然與物種掠奪的控訴,以及對跨物種人類想像的道德恐懼與巨大質疑。

小者將在未來繼承地球

科技介入人類外型的想像——2017 年由麥特戴蒙主演的《縮小人生》描述以把人類縮小作為手段,解決當下人口過盛引發的環境問題。不約而同,藝術家阿恩.亨德里克斯以《超神奇縮小人》為虛構文本,顛覆人們長期認為身高越高越有優勢的觀點,並提出「縮小人類」的想法或許能更節省自然資源,也更能夠與地球平衡共處。

IMAGE

阿恩.亨德里克斯 Arne HENDRIKS《超神奇縮小人》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 2010 ~(荷蘭The Netherlands)

阿恩.亨德里克斯是位鑽研反事實設計的藝術研究者,其研究涉及人類在地球的定位,以及這個被設計的世界是如何從人們的慾望和恐懼中所產生的。

阿恩.亨德里克斯在摩天大樓持續往天堂加蓋的當代,倡議「縮小」,縮小慾望、縮小需求,更極端的規劃是「縮小人」。《超神奇縮小人》是一個已經進行超過十年的全方位研究,目的在顛覆對於高大尺寸及持續增長的根深蒂固的偏好,計劃囊括了一系列各種事實、虛構、調查等內容,主要前提是希望人類能夠進一步思考關於縮小、小尺寸等相關概念——因為小者將在未來繼承地球。

IMAGE

阿恩.亨德里克斯 Arne HENDRIKS《超神奇縮小人》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 2010 ~(荷蘭The Netherlands)

展覽現場陳列各式資料,其中包含幾本童書:《格弗列遊記》、《拇指姑娘》、《愛麗絲夢遊仙境》等,對人類身形改變有所琢磨想像的作品——似乎是在說明,這並非只是藝術家有點古怪極端的追求,撇開對身形變化的恐懼後,人類有可能與環境一同推進下一個階段。

從胎盤到煉金術

一桶新鮮的胎盤,被剪裁、整理,萃取其豐富的鐵質,燃燒、敲打、冶煉——變成一只指南針。藝術家西西莉亞.楊森的作品《血基質》以孕育生命的過渡性器官——「人類胎盤」為創作媒材,這種具有迷宮般複雜血管組織的過渡性器官,是母親與胎兒之間的主要橋樑。大量的鐵質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如迷宮的環境中從母體將氧氣送給胎兒。

IMAGE

西西莉亞.楊森 Cecilia JONSSON《血基質》Haem

一支由生產後已無用的人類胎盤血所取得的鐵質製成的指南針,象徵著前述的動態過程。此物件淬礪了孕育新生命背後所付出的辛苦、上千小時的體液交換、新生命與既存生命初次交匯的第一時刻。《血基質》結合藝術、生命科學以及冶金學,以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出地球上的物質與人體之間最基本的相互關係,現場並展出製作《血基質》過程的紀錄片(The Haem video)。

晚餐就吃「流感生雞蛋拌飯」吧!

小心地將含有食品級流感病毒的雞蛋打開。這個流感雞蛋有時也被作為季節流感疫苗使用,通常由疫苗生產公司製造,在藥房內販售。將雞蛋蛋白與蛋黃以乾淨的湯匙分開。將蛋白放在乾淨逬乾燥的金屬碗內,用攪拌器打發。將打發蛋白放在蒸好的飯中央。將生蛋黃放在打發蛋白上。淋上醬油與香料調味。

這道菜會讓喉嚨產生刺刺麻麻的感覺,並佐以十二個小時低燒。這道菜每年在新的流感疫苗產生後可以吃一次。——《病毒之愛》是寫給二十二世紀人類,統整人類開拓日常生活中各種病毒正面用途的食譜書。

《病毒之愛》晚餐表演紀錄

《病毒之愛》源於一個簡單的問題:「人們是否可能以新的角度看待病毒,特別是會造成傳染病的病毒?」人類與病毒分享許多相似的基因密碼,而對於病毒這個介於有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存在,也只發展出可以防止他們複製的藥物,而無法用抗生素殺死。而同時,不是所有病毒都是有害的。有些甚至對人類生存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

IMAGE

林沛瑩 LIN Pei-Ying《病毒之愛》 Virophilia , 2018-2020

IMAGE

2020 年林沛瑩LIN Pei-Ying《病毒之愛》晚餐隔離版

在疫情衝擊的當下,林沛瑩的《病毒之愛》透過病毒食譜、表演紀錄,透過假設未來情境,觸動人們思考或行為改變。2020 年林沛瑩在《病毒之愛》晚餐隔離版中扮演一位來自 2210 年的公民,當時因應疫情,藉由視訊與外送餐點服務參與這場盛宴的人們,遠端共享病毒大餐。在表演過程中,這名來自未來的公民呼籲重視病毒的物種權,改變人類與病毒的原定關係。病毒可以入菜,成為未來體驗飲食的一環,當然,也可以成為你今晚的晚餐。

 

一個家庭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必須要是男生女生——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釀紫以待」、「暗櫃懷觴」、「出櫃逢春」⋯⋯,以上的語句似乎有些陌生?藝術家狸貓換在《紫待》作品中,邀請童書畫家曹益欣以童書風格插畫,搭配發明新成語,構築一個新的傳說,回應、補充童話故事中酷兒孩童角色的匱乏,以及缺乏酷兒家庭行為榜樣(role model)的現況。

IMAGE

狸貓換 transpossum《紫待》qpHesitation

IMAGE

狸貓換 transpossum《紫待》qpHesitation

《紫待》仿女兒紅與狀元紅的釀造方式以基因改造紫色螢光酵母菌為基礎,參考狀元紅和女兒紅的釀造方法,加入代表酷兒的紫羅蘭與薰衣草,研發以紫米發酵釀製螢光紫色的「酷兒紫」的花雕酒——「紫待」酒,諧音「子代」。聚光在主流社會的描寫與文化中酷兒們慣常的(被)不存在。

當科幻伴隨科技擴充想像,人類的智識與思辨如何跟隨拓荒?複製羊試驗的成功、基改食物、人工代孕以及人工器官的發明。生物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許多充滿爭議的倫理議題浮上檯面。藝術家們生存於此當下,以推測設計與虛幻性作為實驗創作方法,或是回應或是倡議,或是純粹的投射所處之境,探索未知底下的危險與奇幻。

註 1|1816年被稱為無夏之年(the year without a summur),其原因為前一年印尼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爆發,造成氣候異常、反常低溫。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展期|2021.03.13 (Sat.) - 2021.05.23 (Sun.) 
地點|C-LAB 圖書館展演空間 1、2 樓 (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策展人|邱誌勇
藝術家|在地實驗 、江俊毅、何捷睿、吳宜曄、林月霞、林沛瑩、侯君儀、紅貴賓∞無毛貓(侯霽庭、楊子逸)、狸貓換、徐立菡、動態自造實驗室、黃贊倫、鄭先喻、鄧心瑀、Y2K(周巧其、胡悠揚)、另類農場(Another Farm/日本)、阿恩.亨德里克斯(Arne HENDRIKS/荷蘭)、西西莉亞.楊森(Cecilia JONSSON/荷蘭)、保羅.凡諾斯(Paul VANOUSE/美國)

#展覽 #生物科技藝術 #C-LAB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資料提供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