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選樂|與李友廷對談《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認同感作為缺陷,帶我去了好多地方

BIOS 選樂|與李友廷對談《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認同感作為缺陷,帶我去了好多地方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1.2021

新專輯專場第一首歌,他一個人一把吉他,坐在舞台中央,唱了〈把音量轉小〉。

那是他在《聲林之王》節目上一戰成名的曲子,也是七、八年前他征服各大校園比賽的殺手鐧。歌名一路從〈把音量給我轉小〉到〈把音量轉小〉,副歌的演唱從假音到刻意加強戲劇化的喉音,拍弦與泛音連發的 solo 依舊展現技巧⋯⋯以這首歌開場,不能不說有紀念起點的意義。但李友廷在《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專輯中所展現的音樂豐富度,早已超越了那個以 finger style 揚名的少年。

在一張專輯之中收納多種曲風並不少見,但在各曲風之間找到貫串的元素來維繫一致性,無疑需要心力。從 R&B、民謠、搖滾、饒舌,編曲中甚至摻入電子樂與 Dream Pop 的聲響,《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的多面性,還真如李友廷在選秀比賽時面對不同指定題目嘗試通關的姿態。但他以編曲中那把即使偶爾僅擔負鋪底、也能以飽含個性的 groove 來彰顯存在感的吉他,以及能在旋律和口語語氣之間轉換自如的唱腔來貫串,讓整張專輯不因樂風多元而散亂,反而凸顯了「李友廷」作為這些作品核心的位置。

第一首歌〈直到遇見了你〉以親近悅耳、也是近來不少台灣音樂強調的鮮明貝斯線引導的旋律來開場。即便編曲大抵上是 2019 年李友廷在個人平台首度發表時的版本,但專輯版將若干細節調整得與旋律更為若合符節,包含李友廷在演唱時將激昂用力的部份改為一致的柔軟,貝斯部份也加強彈撥的顆粒感,加強節奏上的效果。

歌唱和口語間的轉換,在〈直到遇見了你〉、〈山西刀削麵〉等曲展現。這樣的技巧在李友廷的作品中用意通常不在抒情,而是保留在創作過程和演出時的玩心。


專輯發行後,他提及作品的核心命題是「認同感」。這一點,放到專輯曲序上也頗值得玩味:首三首歌〈直到我遇到了你〉、〈想和你在一起〉、〈都好〉的柔性告白,以〈想怎樣〉作為轉折,接著〈能不能〉到〈窒息〉的四首歌態度轉為對索求他人認同的質疑、憤怒與無力感。到第八首歌為止,作品概念完整圍繞認同命題,且拉出不同姿態的光譜。

相較之下,後面的〈山西刀削麵〉與〈博〉看似筆調一轉,其實〈山〉討論成長、跨入社會之後流逝的美好,〈博〉則討論身份認同,或許也是李友廷給自己的提醒。最後一首〈誰〉,是讓他拿下《聲林之王》冠軍的作品,編曲由吉他主幹改為鋼琴與弦樂基底,將專輯中段起始的暗面收束為正面情緒:是那些發現我的人,值得我存在。

在歌手楊士弘的 Podcast 節目上,李友廷說下一張專輯希望能採用將吉他各弦分軌錄音的方式製作,也期待邀請曾以《醉・生夢死》配樂拿下金馬的曾韻方合作。在第一張專輯穩紮穩打的漂亮表現之後決定嘗試實驗做法,已經讓人開始期待了。

BIOS monthly 也在邀請李友廷在百忙之中接受筆訪,談專輯製作時、發行後的所思所遇:
 

BIOS monthly:這幾年不少台灣音樂作品會將人聲中的唇齒音、氣音或者一些沙啞的細節都保留進錄音中,《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似乎也不例外。我很喜歡專輯中讓聽眾與你的嗓音有一種親密感。這次錄音時你用什麼方式掌握這些聲音的細節?演唱上相應調整了什麼方法?

李友廷(以下簡稱 YO):你問的問題好專業,有點感動!這張專輯有特別將人聲做這種 ASMR 的處理,最明顯的兩首歌就是〈窒息〉跟〈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我覺得這兩首歌都是很內心、inside 的東西,所以刻意去做明顯的唇齒,讓它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對話,而是刻在內心深處的聲音。

錄音的時候,物理上來講,貼麥克風的距離可能會更近一點;唱的方面,氣音會噴得更多。其實這樣的唱法在現場會非常難以呈現,因為它的音量過小,但是在錄音中就可以玩很多種東西。不過,也因為噴氣量一大,聲音就會變得非常難控制,所以在錄製期的時候我真的快吐出來了!

音域上,其實也有很多細節值得去 try try。像〈窒息〉,雖然也有高音部,但我刻意在還沒那麼高音的時候,就以假音來演唱,它就會有一種很勉強的感覺,貼合「窒息」的意象。

混音的過程中也嘗試了非常多方式,套了各種效果,例如〈窒息〉bridge 的 radio,或是像〈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開了很多 over drift 讓它聽起來破破的,到最後整個狂暴的那種感覺,也算是我的作品中第一次套這麼重的人聲效果,我還滿喜歡的,未來希望可以再嘗試更多這種東西。

可能因為我是唸電影的,所以在寫歌、編曲的時候會想像很多畫面,比方想像一句「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大大的紅字,然後旁邊還有很多小小的「如果你也」、「如果你也」⋯⋯就像彈幕一樣。


BIOS monthly:在先前的訪問中,你曾提到自己的作品並不一定適合自己,在寫歌時並不一定會考慮「由自己演唱」這件事。這張專輯在籌備期間也一樣是處在這樣的狀態嗎,抑或你有試著調整創作的模式?

YO:我寫歌的時候不只不會顧慮到自己唱,甚至不會顧慮到「唱」這件事。

唱過我的歌的人都會知道,真的非常難唱,因為很多歌曲是真的沒有考慮人體工學的。〈能不能〉的副歌,就是一個超級莫名其妙的旋律 style;或者像〈想和你一起〉低音超低、高音超高,在兩個極端之間快速切換,和聲也不是一般的度數,其實也只是為了要滿足我自己對聲音蒙太奇的實驗:我覺得這首歌是講兩個人很勉強地相愛、在一起調整自己的樣子,所以唱的時候那種勉強感很棒。

〈想和你一起〉乍聽之下是很常見的流行歌或抒情慢歌,但只要懂音樂的話,就會發現它轉了七個調,從一開始的 C 調,然後轉到 Am、G、Em,然後轉一圈洋洋灑灑再轉回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酷的設計,寫的時候就大概是這樣子,沒有試著想要調整。因為我覺得就算我唱得不好,有一天,要是有一個很適合唱這首歌音域、或真的很會唱歌的人很喜歡這首歌,cover 一個版本,唱得比我更好⋯⋯我一直期待這樣的狀況出現。
 

BIOS monthly:有哪些歌曲曾經考慮過放進專輯中但是後來割捨?專輯中有什麼歌是原先覺得自己演繹不完美、但經由某種方式成功駕馭的?

YO:曾經想要拿掉的,是〈你醜得像是髒話〉。因為這首歌的和弦走 4536,邏輯上跟〈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是同個 style,我自己的潔癖是不允許同一張專輯有兩個一樣架構的歌出現。但後來,這首歌的主題真的是不放在這張專輯不行,因為性別認同這塊,無論如何都是在「認同感」之下很大的一塊,也是我很想講的事情。再加上後來編曲時〈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完全變成不同的 style,所以就說服自己「好啦!還是放進去」。

而原本想放的,是一首叫〈彩排〉的歌。我本來覺得無論如何都一定得塞進專輯的,這首歌在講述上台前自我懷疑的 O.S.,每個表演者上台前內心的恍然、看到觀眾 feedback 之後才慢慢融入,可能只有表演者才有辦法懂的那種感動。後來這首歌被我拿掉了,因為我覺得它在未來出現的話我可以做得更完美。

此外,像〈誰〉的 bridge 後面那個「我會願意賠上一切的愛」,那個「愛」在我的 EP 版本是用假音唱,專輯版本我是用真音唱上去。錄的時候光那一句我就錄了六、七個小時,真的好白癡⋯⋯因為之前幾年這邊都是唱假音,好像有點膩了,就覺得要⋯⋯唱唱真音,讓自己的表演不要有 repeat 感。

後來找到一位歌唱老師,他說「哦!這個哦,這個你可以做到啊!」他很具體跟我講要怎麼調整口腔啊、發聲,之後很容易就可以唱到了,先前花的時間都很笨哈哈哈。
 

BIOS monthly:雖然因為其他樂器的加入,吉他不再是唯一主角,但你的吉他依然在專輯不少歌曲中有漂亮的表現。你和編曲人或製作人如何溝通木吉他位置尺度的拿捏?少數完全沒有木吉他參與的〈博〉在聲響和風格上都是專輯中特出的一曲,基於什麼原因將它放進專輯中呢?

YO:無論如何木吉他就是我的 mark 之一,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但是不是每一首都要有木吉他,我自己沒有一定堅持。木吉他只要一出現,就會有一種類比感、analog 的感覺,這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有些歌曲我並不希望有這麼多的溫度,例如〈都好〉。

至於〈博〉,這首歌原本的編曲根本不是長這樣,而是那卡西的曲風,比較接近這次 live tour 的版本。但我想讓它聽起來更有一種時代背景的襯底,並且期待它會讓大家傻眼:「這是這張專輯的歌嗎?這是李友廷的歌嗎?」光我唱台語就已經是一件「咦!」的事情了,所以在編曲上面更跳一些。既然編曲上要做舊,那乾脆找月琴跟二胡做到一個極致。

我目前的人設可能是一個吉他創作歌手哈哈,這樣做會有一個極大的反差。這是一個我自己的⋯⋯對自己人設的諷刺幽默感。至於為什麼要它放進專輯中呢?因為這張專輯的主題是認同,這首歌的歌詞中也藏了關於某種認同的線索哈哈,就自己看看歌詞去揣摩吧。

李友廷,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

李友廷,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

李友廷,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


BIOS monthly:你在訪問中提到這張專輯談論「認同感」。不過,從歌詞中看到,不只有較為被動的尋求,也帶有一些不甘心、反叛或質問的成份,例如〈窒息〉中「要怎麼活 不活 才活得出你要的樣子」,或者〈都好〉「反正我怎麼覺得從來不重要」、〈你醜得像是髒話〉「憑什麼評斷我」。為什麼選擇認同感作為第一張專輯的主題?

YO:我在追根溯源的時候,思考的是為什麼我要創作。比較淺的回想,就是高中追女生的故事,但其實在那之前我就很喜歡唱歌、很喜歡音樂。

再想到國中音樂課的時候,有個朋友他很喜歡唱歌,為了能夠跟他一起當朋友,所以我也會陪著唱唱歌。他是那種走到哪就可以大聲唱歌的那種人,但我不行,小時候還滿害羞的。

我後來發現,我一輩子很常會為了要去將就、為了去配合身邊的人,改變自己原本的狀態。反而是唱歌這件事情,它後來變成我唯一能從我出發去改變別人、而不是我藉由做這件事情變成別人心中模樣的事。

你有看《靈魂急轉彎》嗎?因為唱歌這件事情,我找到自己的 spark,這樣的感覺。
 

BIOS monthly:此刻的你認為認同感是什麼?

YO:前陣子有個中國世界圍棋冠軍和 AlphaGo 對戰,三場都輸給 AI,在台上痛哭。他說他是代表著人類來比賽的,他在當代已經算是眾人認為百年難得一見的稀世天才,所有人都對他寄與厚望。但他在和 AI 下棋的時候,卻感受不到跟別人對應的交流,反而感到冷酷、無情,每一步棋他都看不透,好像他之前所有累積的經驗跟人生,在 AI 面前都是 bull shit。他一直在追求圍棋之神,卻想像不到圍棋之神竟然是長這個樣子。

前陣子我看了《棋靈王》。這部我重看好幾遍,而且我國中的時候其實有下圍棋。那時候看一個 YouTuber 排他們某一局的棋譜、講解那一步棋,覺得「哇,這個棋譜根本就可以拍成一部電影!」那之後,我一直想,人之所以前進、遺憾,甚至是藝術創造,任何的一切,都是在追求這個完美。但真的出現了一個完美之後,我們還能幹嘛呢?我們還需要是人嗎?我就不禁想到如果萬一以後有一個音樂藝術或繪畫,你都可以按一個鍵就直接屌打你審美觀,那怎麼辦呢?我們之前說的累積努力,就只是為了要進化成這樣子的東西嗎?當你成為這樣子的東西,你的欲望還會在嗎?我們要怎麼前進?

我覺得對我來講,認同感就是這樣的東西。它是一個你重大的缺陷,但其實你不知不覺中就因為它,有方向去前進。以前的我會覺得它是我的缺陷,但我並沒有意識到其實它帶著我去了好多地方。

我覺得這才是這張專輯真正想講的東西吧。當你認清自己的認同感,你就不會那麼怕它了。



BIOS monthly:大家都非常喜歡你在作品中呈現的玩心,偶爾在演唱與口語敘述之間轉換,也有日常看似無聊賴的歌詞入樂。你如何找到方法,將這個特徵與本次專輯「尋找認同感」這個較為靜定的命題相聯繫呢?

YO:我覺得就是幽默感。幽默感是可以解決任何事情的一個方式。〈直到我遇見你〉的「這邊我還沒想好要怎麼唱」那一段,是我在做 DEMO 的時候真的還沒想好,但那邊突然空掉又很尷尬,所以我就自己錄一個提醒我自己這邊還沒寫好。沒想到自己之後聽覺得很好笑。

我也覺得在很正式的作品中,能夠有這種低解析度的幽默很棒。未來還是會繼續 try。熊仔他們的〈買榜〉,最後有一個講垃圾話的段落,說 Julia 唱歌高音很好聽,這個我就覺得很好笑。講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的時候,你不見得需要從頭到尾都這麼的嚴肅,反而更有說服力。

幽默感是讓人跟人繼續討論的潤滑劑。所以,我自己的擇偶條件,擺在最前面的就是幽默感!我真的沒辦法想像跟一個不幽默的人在一起。


BIOS monthly:恭喜專場巡迴圓滿!專場最感到壓力的部份是什麼?之後是否有想在現場中嘗試的新想法?在訪問時你提到在售票前就確定虧本,有許多花費在「配置」上,有什麼是這次特別費心的?

YO:我目前的話,最想要做的是彈跳吧!我想要在舞台中間放一個可以滑步的東西,然後邊做 Michael Jackson 的月球漫步,一邊 solo。我現在一股腦就是這個東西。或是跟樂手一起做小幅度的唱跳、彈跳這樣,完全就是會變成很幽默的畫面吧哈哈。

最感到壓力的,是時間不夠,但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子。聲音使用有點過度,所以就會覺得好想要用百分百的狀態去表演,但這真的就是緣份。

配置上,這次巡迴加了大提琴跟 keyboard,比起以往的四個人配置有更多事情可以做。我自己是推薦〈博〉啦!我有把它錄起來,因為我很喜歡那個版本。

比起 CD,現場聽最特別的,應該就是把歌曲接起來的那種感覺,也就是氛圍的連貫。當然還有 talking,我 talking 很好笑唷我告訴你!

 

李友廷《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
發行日期|2020.12.1
串流|https://orcd.co/If_only_you_could_love_me
實體|佳佳唱片五大唱片博客來 及各大通路均售

#李友廷 #如果你也愛我就好了 #吉他 #民謠 #搖滾 #BIOS選樂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筆訪蕭詒徽
採訪協力林依儒 Gigi
撰稿蕭詒徽
實體專輯攝影郝御翔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