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與他們的產地|是說數位編輯跟 711 店員一樣多工?蕭詒徽 ╳ 曾勻之:困難的事本來就是困難的

#編輯與他們的產地|是說數位編輯跟 711 店員一樣多工?蕭詒徽 ╳ 曾勻之:困難的事本來就是困難的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10.2020

編輯系列講座【請回答 #1990s|編輯與他們的產地】來到最終場。由 BIOS monthly 團隊的編輯蕭詒徽與社群編輯曾勻之對談——數位時代的藝文編輯如何鍛鍊斜槓能力與培育嗅覺與敏銳度,也揭秘時 kiang 時智慧美(有嗎)的 BIOS monthly 產製內容時的互相傷害⋯⋯

從社群到內容——您的好友 BIOS monthly 已上線

雜食、貪吃、每日攝取超量資訊,數位編輯的基本功除此之外,做為內容的首要讀者,如何以精實與精準為要篩選出 BIOS monthly 想提供的給讀者的內容?

蕭詒徽談到過去在傳統媒體任職時的經歷,大公司編制層層分級,需要經過較為繁複的聯繫後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有時也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影響編輯檯的決策與判斷。「傳統編輯會將編輯與內容提供者切割開來的,一個人寫稿、另一個人負責看稿,但是來到新媒體,編輯的身份與寫作工作是可能混合在一起的,我們作為審稿的人之外,同時是內容的產製者,也會擔任企劃的發想跟統籌,也會需要提供對於社群的想法。」

因此雜食除了關注文化藝術內容本身,還是將視野拉寬,理解如何將內容傳輸出去,為了能與團隊最靈活的小編同步對話(厲害的小編都有大大的視野),編輯們也在趨勢關鍵字力求上進。

蕭詒徽認為小團隊的優勢強調集體發想、立即性的回饋和機動性的溝通。BIOS 文章的作業流程——前期到執行包含相關人選決定、企劃的提案,如何找到新的切入點融入專案當中,團隊各人身負任務,會有一位 PM 的角色掌握專案執行流程,協調文章撰稿者、攝影師,安排日期與團隊運作⋯⋯。後期團隊討論會再進行一次合流,完成內容的外觀與內裡、後續在社群上的推播策略,最後的結案報告與集體回饋。

曾勻之也表示所謂社群時代初期,幾乎每一位編輯是需要同時兼顧社群,但是近幾年,社群變得越來越重要,形成一種需要深入鑽研且隨時更新的專業:「我剛到職的時候也曾經懷疑過為什麼需要的是社群編輯而不是社群行銷?對 BIOS monthly 來說社群不是一個陪襯內容的角色,團隊希望社群編輯能夠足夠了解編輯檯核心。在社群條件的限制,例如文字字數、表現形式、快速瀏覽的條件下,要反覆的閱讀文章才能找到最適切與不同社群讀者溝通的方法。」

IMAGE

社群編輯 曾勻之。

IMAGE

編輯 蕭詒徽。

在 BIOS monthly,社群編輯並非旁觀角色,也進入到所有內容發想、甚至產製的過程。「跟每個社群渠道的粉絲互動,去觀察我們各個渠道的粉絲可能的輪廓與特質、在各大社群的試水溫,勘查讀者們的反應,也定期帶編輯部的成員們溫習每個社群上的熱度表現。」像是熟悉各種跑道,讓內容可以更流暢地通關。

編輯裝備升級,合作打怪同步率 up 

網路編輯關注的事件除趨勢、還有只屬於網路的語言,蕭詒徽說:「作為一名網路藝文媒體編輯,要掌握的資訊是很多元的,比如新聞事件、流行語、創作者的新作品、其他媒體最近做了什麼樣的內容⋯⋯,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掌握的,因此能夠善用好工具能夠讓繁複的內容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除了 G suit 系列是必備實用雲端工具,和不同窗口核對文章內容的時候能夠共同協作。Google UTM、GA 網路分析服務也是現在被廣泛使用的工具,埋入追蹤碼之後,看到每一個進來這個頁面的使用者基本資訊,使用的裝置。Google trends 和 KOLreader 則是檢視流行話題趨勢的數據工具,乃至 YouTuber 頻道成長數字以及單支影片獲利多少,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可以幫助題材找到對的人選,也是分眾時代創造內容的關鍵。

那也是在一個編輯團隊裡找到適合協作的方法,曾勻之認為數位工具的加持,除了是理解網站流量、停留時間、跳出率與擴散軌跡:「還可以把每一個我們推出的內容都找到審視是否成功與有效的方法,從數據裡面找觀點,同步進行微調。」

蕭詒徽說除了工具以外,節奏也是一個小團隊運作的關鍵:「編輯之間的同步率也很重要,團隊裡編輯各有自己的守備範圍與喜愛,會不斷分享彼此關注的事物。同步率越高的時候,發想各式企劃的錨定時就能夠做到更細緻與全面的討論。」

曾勻之接續分享,除了努力寫稿,吸收新知對 BIOS monthly 也格外重要,編輯在團隊內發起了四個不同目的的學習小組。總編若涵領導的「學習大會」是一個針對每人的專業、開發該領域或新知,讓編輯們之間主動提供學習養分。副總編 Abby 帶領的「新媒體趨勢報」與「青春報」,前者針對數位趨勢與內容趨勢保持新媒體的靈敏,後者鎖定年輕讀者特質與群像,保持內容與時代的更進性。社群編輯勻之主導的「YouTube 小學堂」學習 YouTuber 產業製作影片的視角、頻道操作與成長幅度認知,試著開發文字編輯們較不擅長的領域。

之所以抱持學習動能,是編輯檯相信迎向分眾時代,必須以各種方法將螢幕彼端的讀者描繪出立體的輪廓,讓內容更有人味。蕭詒徽說:「過去在傳統媒體似乎還是會預設讀者是一個絕大多數的、具有普遍性的大眾群體。到了數位媒體的領域之後,我們會很期待編輯將內容根據各式不同的領域來安排合適的呈現方式,想像的讀者群已經不是這麼有一致性的。」

IMAGE

我這麼可愛為什麼要上班⋯⋯

IMAGE

~迷惘美你迷上我的朦朧美~

IMAGE

講座開始前的側拍太Q哩,上稿編輯忍不住放進來。

所謂分眾,都是一個個真實的人

在針對不同的領域與平台時,網路編輯也練就把文章轉換成不同形式的意識。蕭詒徽談到思考《港台很熟嗎?》企劃時一方面意識到 YouTube 成為強勢平台,二方面發現平台當中較荒謬與出人意表的敘事方式,因此邀請 YouTuber 們一同玩遊戲,希望傳遞嚴肅的話題的同時,用更有趣的方式包裝產生有效的讀者互動。

談到社群渠道,常常被忽略的是 LINE,曾勻之認為 LINE 是一個不能被遺忘的空間,通常會加入 LINE 的人若不是生活福利導向(例如:集點、贈獎),那就是核心讀者群,在選擇上追蹤者仍會先選擇臉書或 Instagram,LINE 有親密與介入生活的特質、具備侵入性高的推播形式也讓追蹤門檻提高。她經營後開始思考現有的人物專訪在 LINE 是否有延伸內容的可能性,於是《您的朋友傳來了一則語音訊息》企劃誕生了,受訪者錄製獨家語音訊息,與 BIOS monthly 較靠近的核心讀者就能獲取旨在這個渠道會有的名人語音。

隨著 IG 變成年輕人的主流社群,讀者在閱聽內容的方式也變得更圖像化思考:「可是我們還是很希望網站上的深度長文能夠被看到,開始在 IG 的限時動態上做一個電子書企劃,選取文章裡被節錄出來的內容,如有興趣就可以往上滑連結到官網閱讀全文。」

而團隊也會針對科技產製的新形勢去做實驗,比如副總編 Abby 的 podacst 企劃《地方の文氓》加入編輯檯與受訪者對話的角度、用另一種方式去經營有別於紙上的專訪,蕭詒徽認為:「過去我們對內容提供者的想像是會帶有一種權威感,用一種更為超然、中立的立場將他們選擇的內容整理好再提供給讀者,但是到了最近覺得這種性格化的編輯的形象會更容易吸引到讀者。」除去過去 BIOS monthly 與讀者較疏遠的關係,也希望將讀者視為更立體的人,才能體察彼此間的需求,有更多對話的機會。

嚴肅做 kiang 事,無法被分解的深度內容

幾年來,BIOS monthly 除了內容也不時推出商品,明言「Fuck Off」的「好幹袋」,宣示自我稜角的《野》,團隊也持續思考在眾多藝文品牌裡自我的定位,也許更敢於傳遞真實的聲音、不製造高大上的文化幻象,也是其一特點。

蕭詒徽強調編輯們試圖屏除給予正確的答案,提供的觀點也並非絕對,可受檢驗與評判。BIOS monthly 從一個提供品味消費的選項改變為提供觀測世界的各種維度,奠基於推廣好的創作與創作者,也回到創作核心:「創作無法被因式分解,沒有絕對,我們也直接使用這個態度來更靠近讀者,比如我們可以將流行語直接放進標題(不正經),我們能夠跟讀者更小眾的區辨關係(好好文青壞壞文青都來),顏文字、時事梗、長輩圖、過年好幹歌單⋯⋯,這些都是以現在語言去記錄內容的方式。」回憶玫瑰瞳鈴眼單元,蕭詒徽和曾勻之都同意在做這些企劃時:「會覺得我們真的是很嚴肅地在做 kiang 事啊⋯⋯」

蕭詒徽總結:「困難的事情本來就應該是困難的,在這個時代,因為碎片化閱讀習慣,很容易省略、簡單化、去脈絡化,也許會很快速吸引到人來閱讀,但是我們也留意這個手段可能會讓更多深度的事物消失。」

BIOS monthly 始終相信,簡化不是唯一解,持續做著解構與理解複雜的功課,不讓內容成為一種答案,而是不斷地引發更多提問與思考。

IMAGE

#請+1 #有嗎 #可愛的我們 #內容 #編輯部 #講座 #編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洪以樺 Chair Hong
攝影郝御翔
責任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