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浩劫重生與革新

舊金山:浩劫重生與革新

作者高仁川
日期04.01.2011

1755年十一月某日清晨,整個葡萄牙里斯本突然在瞬間被巨大的地震徹底驚醒!地震強度據信接近芮氏九級,緊接而來的海嘯、大火,摧毀了這原本如神話般的城市及週遭臨近地區,估計約三萬到四萬人在災難中喪生。歐洲多將此地震稱為「近代史上第一個災難」,原因在於它促使人類首次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究地震的成因,都市規劃的強行法令與建築技術法規也從此開始實施,同時它也強烈影響了啟蒙時代思想家的哲學(註一)…

1906年四月某日清晨,地震襲擊舊金山及北加州海岸一帶,超過三千人死亡,是加州史上導致最多人喪生的天然災難,造成經濟損失相當於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Katrina),許多年長的加州人都還依稀記得,由他們父祖輩口中所傳聞的當時慘況。災後未久,許多居民更扶老攜幼,倉皇地從舊金山逃到東灣避難。在「舊金山大地震」蹂躪過後,文明剎那間崩垮淪為廢墟。剛萌芽的影像技術,不只留下了照片,並珍貴地記錄著地震發生前後,當地居民生活景況的強烈對比(註二)。即使無聲黑白影像或許難以傳達當時人們心中的驚慌、恐懼,但滿目瘡痍、斷垣殘壁,已充分說明大自然災難的無情。

不過,浩劫迫使人類反省,城市也有機會因此重生!一百年後,電車依舊緩緩駛向市場街(Market Street)盡頭的渡輪大廈(Ferry Building),魚貫奔馳的汽車取代了多頭冒竄的馬車。滄海桑田,時光飛逝,浩劫後重生的舊金山,吸引來自各國觀光客的,除了金門大橋、惡魔島、漁人碼頭之外,有限行程時間的限制下,卻多只剩下無窮無盡的血拼了。無可否認地,城市確實是經濟成長及繁榮的引擎,但在高唱無論怎樣低調,也要名牌奢華的消費文化浪潮席捲下,掩飾和改變不了的,仍然是人類面對大自然災難不確定性的憂慮與無助。尤其當地球漸趨暖化,城市的風貌將如何演變?我們的城市如何在未來炎熱與極端的氣候下,繼續生存?隨著人類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需改變我們的行為與環境的同時,城市也勢將漸漸轉型改觀 (註三)。

作為城市的基礎元素—建築,將是轉型的起點!而位在金門大橋公園的加州科學博物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註四),則具體而微地呈現當前人類朝向永續發展的一種可能性。背後驅策這座博物館的經營動力,是為了探尋這兩個問題:「生命如何演化?如何永續衍生?」透過令人讚嘆的堅固建築結構,它試圖將全宇宙展示在一個屋頂下:水族館、天文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又以熱帶雨林生態館最為特別:從博物館特殊設計的屋頂,自然地透進陽光,參照熱帶雨林的溫濕度,讓各種昆蟲動植物在不同層間帶活動,遊客環繞而上,近距離觀察,如臨實境般的真實感受,印證在蝴蝶可能也會不小心逗留你的肩上。所以,當遊客搭乘電梯離開前,館員得準備個網子,留意帶回迷途不知返的蝶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生氣洋溢的屋頂:數個突起的小丘象徵舊金山起伏的丘陵地形。猛然一看,彷彿二次大戰時期飛行員的眼鏡,其實是博物館的透光氣窗,遍植於屋頂的則是具加州本地特色的植物。整棟博物館而言,90%的辦公空間是自然採光與通風設計、90%的耗材均可回收、95%的建築鋼材是資源再利用、六萬片太陽能面板發電量達21萬3千度。從地下層到屋頂,每項建築材料元素的取捨,完全反映博物館的宗旨及設計經營者的理念:致力於能源效率、減少碳足跡,維護自然生態。

2008年美國綠建築協會頒發「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白金級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給加州科學博物館。舊金山不僅僅早已經從浩劫重生,更已正視氣候變遷的挑戰,展開革新(註五)。行筆至此,令人不禁感慨,台灣歷經2009莫拉克颱風摧殘,2010兩度風災重創高雄、宜蘭之後,國人對「唯經濟發展優先主義」有了多少反省?人民、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面對極端氣候將日漸頻繁的未來,是否已經意識到建築、城市規劃,與災害防治的整體關聯性?我們是不是一定都要經歷浩劫,才能獲得重生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革新的種子,誰撒?
 

註一:參考Robert R.M. Verchick, "Facing Catastrophe: Environmental Action for a Post-Katrina World" , p.1, 201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註二:大地震前: http://www.flixxy.com/san-francisco-1905-historical-footage.htm;大地震後: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SanFranc1906_2

註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Matthew E. Kahn, “Climatopolis: How Our Cities Will Thrive in the Hotter Future”, 2010.

註四:博物館網址:http://www.calacademy.org/

註五: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http://www.sfenvironment.org/our_programs/topics.html?ssi=8&ti=19

#海嘯 #地震強度 #里斯本 #綠建築 #葡萄牙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 高仁川
攝影 高仁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