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政治不正確專訪(抖)嗆出觀點來的 Podcast:專訪百靈果News 凱莉&Ken
BIOS monthly 以創作文化為核心,持續發展多元深度的線上內容,深入且兼具視覺美感的人物專訪有幸受到讀者喜愛,成為招牌欄目。2021 年我們出版《Wrinkles —— 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全書收錄站內精選專訪 15 篇、新增再訪內容,並邀集受訪者親自註解訪問後的生活變化與領悟。
本篇專訪即為書中收錄篇章,全文精裝典藏現正販售中 ➤➤ 點此購買
「歡迎收聽百靈果News。這裡是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
「Welcome to Bailingguo News, the freest international Podcast in the Chinese speaking world.」
「我是 Kylie。」
「This is Ken。」
「我們會用百靈果/雙語的方式與大家聊聊世界各地有趣的新聞!」
點開 Podcast,看看排行榜。即便 2020 上半年偶爾被《股癌》、《科技島讀》超越,百靈果News 截稿此刻仍是台灣區排名第一的播客節目。今年 2 月 28 日下午四點,他們在台北市美堤河濱公園舉辦「百靈果佈道大會」,把所有器材搬到露天空間錄製一個半小時內容,原本預期不到一百人的活動,現場卻來了四百人。常自嘲「政治不正確」「魔性笑聲」「以前是大左膠」「現在是妹子領袖」的媒體素人,死忠聽眾喚他們「邪教教主」,直到大會那一天兩位主持人才第一次親眼見識自己的號召力。
百靈果這個名稱不是他們自創的。日本有個幾乎同名的播客節目バイリンガルニュース(Bilingual News),一樣是一男一女主持人 Michael 和 Mami,內容如其名,以日文、英文雙語播報國際新聞。Ken 和凱莉寫過信給 Michael 和 Mami,一方面取經,一方面也問能不能沿用他們的名字。不過,就像 Bilingual(雙語的)字母抽換成了諧音 Bailingguo,台灣百靈果也不再只講新聞,還加上兩位主持人的談話和觀點——以及嘲諷。「所以,我們不覺得自己是新聞媒體,」Ken 說,「我覺得我們只是一個,把新聞消化成至少讓華人聽眾容易理解的媒介而已。」
說法有些讓人猶豫。都說是「華語區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了,還不算媒體嗎?
「我們還是有自媒體[註 1]的成份在吧?」凱莉忽然插話。
「自媒體要自己出去採訪,妳要出去採訪嗎?」
「不要,哈哈哈哈哈哈。」凱莉發出傳說中一聽就上癮的笑聲,「但大家好像認定有一個自己的管道、有人在聽,廣義來說就算是自媒體嗎?」
「這樣說的話,所有直播主也都算是自媒體,妳要下拉到他們的 level 嗎?」
「你這什麼意思!」凱莉大叫。
「我意思是他們高大上啦,他們有能力賺很多錢啦,啊哈哈哈哈⋯⋯」錄音室裡,面對面坐著的他們大笑起來。
你大概明白他們所謂的「政治不正確」是什麼意思了。
台灣不知道,很可惜
百靈果不是他們的第一個名字。一開始,他們叫做「國際狗語日報」。直到現在,百靈果的 Facebook 專頁依然掛名為「國際狗語日報 X 百靈果News」,上頭也依然存著他們當時產出的內容。
最早最早,他們做的是影片。一樣是國際新聞,凱莉帶著家裡的狗 Pom 醬,到朋友 Annie 的咖啡廳錄製內容。鏡頭前一人一狗,人一邊聊著伊斯蘭國、一帶一路,一邊不停和狗攀談,試圖營造萌點。狗則理所當然地趴在地上搖尾巴,大部份時候看都不看主人一眼。
這節目沒什麼人看。
那時是 2015 年,凱莉二十九歲,Ken 三十二歲。她剛從加州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拿了口譯碩士、接到 APEC 會議逐步口譯工作;他則早已在中歐國際商學院唸完 MBA,從上海回到台灣第三年。
都是留學過的人,真要和別人比的話也能抬頭挺胸的那種學歷,兩人講話卻三句不離自嘲:凱莉在台灣唸政大政治系,說自己上政大「不過只是會考試」的緣故。高中就讀附中的她帶著附中人自豪的瘋玩性格,上大學之後也「我就是政治系體保生啊」都在打籃球。畢業那年想出國,選擇口譯專業也只是方便,「因為唸那個不用考 GRE」;Ken 小時候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再到中國學商,「我當時很看好中國的發展,所以才會決定唸中歐,」說完又忍不住:「趁人家排名十五的時候去唸啊,唸完你看現在人家排名前五了,搞不好會變哈佛欸,去拿一個哈佛學歷不是很屌?」(凱莉在旁嗆:但現在說哈佛是有點貶義囉呵呵。)
笑歸笑。在國外,他們一頭撞上中國崛起的那幾年。
「中國同學講話開始大聲起來。學校裡面他們會走過來,說:『欸,我們來聊政治。所以那個陳水扁怎麼樣?他是不是真的很爛?』」Ken 回憶,「剛好那時候中國和台灣都很喜歡馬英九,我也不知道怎麼回,就說『嗯對馬英九做得很好』。」
「我印象很深刻,老師每次在課堂上講非政治主題的論述,中國同學都會舉手發言,一直告訴大家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凱莉說。
「對!這個我九年級的時候就遇過!我那時候一直強調『Taiwan is not part of China』⋯⋯大家學英文真的不要再從什麼 how are you today 開始了好嗎,先學 Taiwan is Taiwan 啦!」
2014 年,三一八,凱莉和高中死黨一起參與抗爭,Ken 則一個人在青島東路晃蕩。當她在立法院過夜,他則遇到人就交談,越談越心驚。「我發現,那個時候的台灣人根本不知道中國是什麼樣子、世界是什麼樣子。更前幾年我回來的那陣子是中國最好的時候,大公司全部都進去、狂招人,甚至言論跟現在比還滿自由的。當時我選擇回來根本是瘋了。」Ken 在 2012 年回台灣,是為了陪不常見面的家人,沒想到有了太陽花運動的見聞,左右了他往後五年的路。
「我覺得台灣不知道世界的樣子很可惜。」他說。
「當時台灣的媒體很少做國際新聞,剛好我們的英文程度比一般人好、可以看到很多英文的內容。是在那時候決定要做這件事的。」凱莉表示。
有觀點,才有溝通
和可愛的狗一起播報的模式沒有成功,兩人轉向直播。五年前的台灣,直播也還是一片藍海,他們又取了另外一個名字《無料福利社》,走訪談形式,每集邀請一位受訪者來鏡頭前邊聊天邊進食。這個路線依舊沒有獲得太大迴響,臉書粉絲四萬,對他們而言遠遠不夠。
於是,兩人一邊做直播,一邊開始嘗試街訪。國慶典禮、同志大遊行、反年改遊行現場,他們到處找人訪問、剪成影片。「所以後來才放棄做訪問啊!路人都會搜尋我們,然後說:『你們這些小綠豆!』很煩!」
同一時間,他們自覺默默無聞的國際狗語日報,竟然收到當時中台灣收聽率最高的廣播節目之一《晚安 168》的邀請,到全國廣播電台主持人小潘和寶拉的空中,每次播報一節國際新聞。
「我們那時候超爛的,只會唸稿⋯⋯欸幹,我們那時候就是敏迪欸!」凱莉口中的敏迪,指的是 《敏迪選讀》Podcast 主持人,如今一樣是台灣區播客前十名的節目;百靈果常在節目上嗆敏迪只有政治正確沒有觀點,還成功設定對方為一個沒有朋友的邊緣人⋯⋯其實兩邊私下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甚至有共同的 LINE 群組。
「真的!我們那時唸稿還會卡詞,完全不知道寶拉和小潘那時候為什麼會找我們。」如今的 Ken 走過狗語日報、無料福利社、街訪再到百靈果,成了一個會拍片、會剪片、會錄音、會打光、會架鏡頭的百工男子,「也是因為上了小潘和寶拉的節目,後來電台就直接給我們一個時段。」全國廣播電台的百靈果News,2018 年 10 月開播,2019 年 12 月收播,每集 50 分鐘。最近這幾年,隨著台灣無論主流或獨立媒體都開始提供翻譯質量足夠的國際新聞,兩人認為百靈果除了轉述,也要有觀點。「可能也是做街訪的時候發現,有觀點是比較好的。」
「我們在那些被嗆的過程中發現:不用怕有觀點啊,這樣才有溝通。」
去年底,全國廣播電台不再和他們續約,兩人在台北車站附近另闢錄音室,自己做起播客至今。因為離開電台,百靈果改了節目破口、改了片頭,成了開頭的宣示:這裡是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不再寄人籬下,以前不能講的現在可以講了、以前要剪掉的現在不用剪,百靈果News 粉絲第一次爆炸性成長,從那時開始。
我們在意的,是表達
人們或許因為他們同步上傳到 YouTube 的錄音現場影像接觸到百靈果。關鍵字:與知識藍的對話、與皇民綠的對話、回覆中國網友的來信。當然還有剛發生不久、針對紐時廣告集資案「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進行評論而引發爭議與各方意見的〈你知道紐約時報其實很親中嗎〉。
剛開始經營百靈果時,百靈果的新聞來源多來自大媒體:CNN、BBC、半島電視台;而現在,為了求快,他們在 Instagram 上追蹤大大小小媒體,軟硬通吃。百靈果的 IG 帳號追蹤頁面有三百多個帳號,就是兩人平常追新聞的公開清單,上頭連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帳號都有。
一看到可發揮的新聞,就截圖傳給彼此。兩人討論新聞的訊息,比傳給各自伴侶的訊息還多。
不難想像兩個人的目標是做出台灣版 John Oliver 的《Last Week Tonight》。以笑料包裝議題,批判中帶荒謬——也正因幾年下來不同形式嘗試的挫敗,兩人發現舉凡他們欣賞的新聞評論者:John Oliver、Trevor Noah、甚至 Joe Rogan,都有脫口秀藝人的背景。本著讓自己不再卡詞的衝勁,凱莉和 Ken 到當時台灣少數幾個脫口秀空間之一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嘗試演出。那時,博恩才剛剛竄紅。
就這樣,凱莉不只是百靈果的凱莉,也成了「凱莉蹲下去」的凱莉。要不是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她原本還有一場巡演要跑。
風格化引來聽眾,當然也引來批判。點開百靈果專頁,網友評論「從前很愛聽,聽久了就發現這個節目一直在攻擊別的節目⋯⋯」嘲諷尺度到哪、政治不正確可不可以是笑點?Ken 說:「我覺得我們有一點不同在於,有些人可能是真心相信他口中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但我們是知道這是政治不正確的、依然要去踩。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意識到這一點。」
4 月 13 日,紐時廣告募資案三天後,他們上線新一集節目,指出該案選擇紐約時報作為刊載標的令人存疑,原因是在他們的認知裡,紐約時報「是民主黨的大本營,代表的雖然是自由派的進步價值,但整體觀點非常親中」。節目一出,大批正反意見湧入,大概是佈道大會後百靈果再次受到高量級的關注。評論家張鐵志後來於個人 Facebook 帳號對此表達了另一觀點:
十七個小時後,凱莉和 Ken 分別用個人帳號在該文下方回應。留言串漫漫延伸,延伸出親中用詞的意涵、美國自由派立場等討論之餘,該文下方網友留言仍多有果斷抨擊。有人說,本來是百靈果教徒,現在棄坑了。
有觀點,才有溝通;但觀點有了,溝通卻不一定發生。有人選擇轉身就走。
縱然如此,百靈果始終不願當先轉身的那一邊。同篇貼文下,有人點名新聞人范琪斐回應,乍看突然,其實是因為凱莉也身兼范琪斐的節目《范琪斐的寰宇漫遊》共同撰稿人之一、主持人之一;百靈果News 熱門榜的其中一集〈與知識藍的對話〉,邀到的來賓、電影監製 Wolf 就是范琪斐的友人。「范姊說這個人的觀點和我們可能不一樣,但他可以清楚地論述,我們就請他來。」凱莉說。那集節目下方留言串比內容本身更見血,在主持人與來賓兩方努力維持緊張平衡的同時,直播留言區倒是即時互嗆了起來。
「其實每次做中國或台灣歷史相關的主題,都會有超多人來罵的。我記得有一集節目講陳澄波,結果有人來留言說我們都罵國民黨不罵民進黨,我們就大瘋笑:那個時候民進黨是在哪裡!?國民黨才剛撤退過來,哪來的民進黨啦!是要罵什麼?」聽起來是無奈,Ken 卻一副被逗樂的樣子。
吵,是吵習慣了,「有些聽眾會持不同的觀點,我覺得這都可以討論。如果我們覺得被說服,我們也會在節目上分享,所以我們一直很歡迎有人來和我們討論。選擇直接離開的,我們真的不 care。」凱莉說,知識藍那集播出後他們覺得做不好的地方,是兩方只有各陳己見,沒有彼此理解。「我們沒有讓來賓覺得舒適、放心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才是我們在意的。」
前陣子他們收到一封長長的 E-mail:一位定居美國的亞洲同志聽眾,來信詢問百靈果為何在某集節目說 LGBT 族群不會支持共和黨。「我們就覺得這封信超棒的!在這個肺炎被叫做亞洲病毒、保守價值復辟、外國族群在美國被歧視的時候,亞洲 LGBT 社群居然還是有人想投川普欸!我就想說,哇這一定要在節目上分享。」
「搞不好他因為川普很支持台灣所以支持川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that’s fine 啊。」
Ken 說,那封信他們還沒回,可是真的很想繼續討論下去。
政治不正確、魔性笑聲、瞎妹領袖,髒話、笑話、開嗆,一切都仍是為了吸引他人來對話:百靈果好不容易等到這個可以吵架的時代了。
「太陽花之前,這些事大家連想都沒有想。運動後大家終於一起醒來,去想台灣是什麼,中華民國是什麼,自己的認同是什麼;支持也好,反對也罷,大家會去思考會去看,多一點討論,這絕對是正面的。」
雖然這樣說,但聊到討論,凱莉也顯露脫口秀的習性:「當然如果他們的論點沒有說服我們,我們就會戰他們。」
「問他們說:你們有沒有用腦啊?」Ken 補槍。
「啊~~~~~~」兩人笑得別有深意,注視彼此喊出長長的「啊」⋯⋯那是他們講出太超過的話時表示知錯吐舌的方式。
多元價值,有市場嗎
不只口譯、播報、脫口秀,凱莉同時是廠廠創意的負責人,和視網膜眼球中央電視台團隊也熟絡。兩群人在網路上認識。「我們覺得他們的內容世界觀做得很棒,私訊問他們做那個有沒有賺錢,他們說他們是做熱情的,我們就說哇我們也一樣欸,那約出來吃飯!」
除了凱莉各種身份在身,Ken 目前也是直播 APP 「VEVE」的創辦人。訪問當天約在下午,正是因為平常兩人都有其他工作。自述「做了百靈果之後才開始唸書」的凱莉開玩笑說,最近在范琪斐底下寫新聞稿「每天都在寫論文」,忙碌之餘,還是擠出時間做百靈果。除了每週日晚上九點的百靈果News,還有每週二晚上九點的訪談單元「KKShow」、每週四晚上九點的導讀單元「百靈果讀書會」,以別有他業的狀態來說密度不低,讓人佩服他們哪來的決心。
「因為我的 ultimate goal 是讓台灣變得更好呀。」Ken 說。
「不是變有錢嗎?」凱莉挑釁。
「在台灣,改變環境的前提就是要有很多現金呀!」
「啊~~~~~~」又講錯話了。
「沒有啦。想改變台灣,但我們很難參政嘛,因為不可能放棄我們加拿大或美國的護照;要不然就只能想辦法賺錢。不過現在,我們發現還有個方式就是靠社會影響力。那就是百靈果。」
凱莉說,他們的理想是希望每個聽眾都變成獨立思考的個體。Ken 一聽,愣了一下,說:其實又好像只希望他們聽完之後會感到快樂。
佈道大會當天,兩人在現場看到好多正妹帥弟。百靈果的聽眾年齡層主要在 25-34 歲區間, YouTube 上男性聽眾較多,Podcast 上女性聽眾佔超過 60%。「很多媽媽在聽,」凱莉說,「她們會留言跟我們說,我的小孩聽到凱莉的笑聲就會踢肚子。我就回說,妳確定妳的小孩在肚子裡就要聽這些垃圾話嗎?」
「其實 Podcast 是一個人處在邊緣狀態時的行為。通常都是一個人享受獨處時間的時候會自己聽,然後你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聽什麼。有些媽媽說她們在家脹奶、自己帶小孩很辛苦,可是聽百靈果帶給她們很大的快樂,她們也有話題可以跟老公講,因為她們自己在家,老公都在外面的世界。」
「妳看,我就說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快樂吧!」Ken 說。
「好吧。」凱莉難得沒有回嘴。
聽眾裡有憂鬱症患者、有居家照護者,日常沉重,與世隔絕。百靈果成了他們在遠處的耳目,新聞讓他們覺得參與了世界,笑鬧讓他們紓壓。許多人寫信留言,告訴 Ken 和凱莉,聽百靈果是他們人生的活水。聽眾的信任,甚至到了願意上節目受訪的地步,這場訪問隔週播出的 KKShow,來賓 Niki 也是百靈果教徒,因為相信 Ken 和凱莉,上節目分享自己在條通酒店、理容店工作的經驗,毫無猶豫。
才不過五年時光,直播已成主流,街訪主題也爆紅。當年走得太早而跌倒,現在做 Podcast,雖然仍是先鋒,總算是有撐到播客習慣開始養成的時候。「其實我們也一直在想,『做華語最自由這件事的雙語國際新聞』有市場嗎?會講華語的人,到底 care 不 care 自由這件事情?但大家都在想市場的話,就都不用想自由了。」Ken 說。
「其實自由和多元,是在獨裁政權下很容易被犧牲的東西。那你如果要跟風做不自由的東西,你永遠也做不贏對岸啊。我們要做,就要做他們不能做的,講他們不能講的。」凱莉說。
這麼一說,那些脫稿演出、裝瘋賣笑、嘲諷引戰,都成了自由的證據——在獨裁政權底下,誰能討論哪家媒體親不親中、哪個黨能罵不能罵?
至少是自由
少有人知的是,凱莉和 Ken 也是台灣最早開始做「回酸民留言」主題的頻道主之一。
「無料福利社那時候,來了好多人身攻擊。」凱莉說,「有人留言,說這女的我認識,沒氣質又沒水準;其實我根本不認識他。以前非常介意,是 Ken 那時候和我說,妳介意沒關係,那我們把這些留言都截圖起來,我們來開直播回他。」
范琪斐的節目上,也有個單元會請凱莉共同主持,以辯論模式呈現議題。角色設定上,凱莉較常抨擊極權政體。每次播出,總有中國網友湧入,瘋狂對凱莉做人身攻擊。「因為范姊不喜歡淪為謾罵,所以我在那邊非常忍耐。當我覺得需要一個出口,我就會在百靈果發洩。」
「我覺得這也是個自我療癒的過程,很爽!」
The ultimate goal 是讓聽眾快樂,但自己也紓壓了。其實讓百靈果聽眾甘心入教的,必然不是國際新聞內容:播國際新聞的平台多的是,何必非是百靈果?真正吸引人的,大概是他們談論國際新聞的時候肆無忌憚的模樣。
也是,誰說談大事不能講幹話?
就算吵架也應該要很開心啊,因為那意味著,我們至少擁有了可以吵架的自由。
「而且最近,下我們廣告的人有變多啦。」學商的 Ken 表示。
「我每天都在回廣告商的信,覺得有越來越好喔。」凱莉說。
「接下來我們會透過我們的號召力,讓 Podcasters 都有一口飯吃好不好~」
「雨露均霑啦!我們會努力拉高我們的價碼,然後覺得我們太貴的廣告商就會跑到別人那邊去。」
「啊~~~~~~」
似乎又踩到線的樣子。
問他們這些都可以寫出來嗎?「當然可以。」他們說。
我真是多問了。
註 1|自媒體(We Media)的概念,最早於 2003 年由 Shein Bowman 與 Chris Willis 兩位美國傳播學者共同提出,並透過美國新聞學會的報告發佈:「We Media 是普通大眾經由數位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百靈果在本篇訪問語境中採用的並非廣義的自媒體概念,他們並做出自己的說明:「因為在我們心中,自媒體的定義可能門檻比較高,有新聞記者的含義在裡面。但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做的是喜劇,講的是我們的觀點,傳達的是我們相信的價值。我們講的東西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我們願意與聽眾在不斷的互動中一起成長。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媒體的定義吧。」
◤ 帶讀者看見無數創作者 B-Sides 的台灣媒體,第一本專訪精選集 ◢
收錄受訪者
音樂影像導演・郭佩萱|導演・黃信堯|演員・巫建和|設計師・洪彰聯|《新活水》總編輯、作家・黃麗群|YouTuber・反正我很閒|Podcaster・百靈果 News| 《報導者》副總編輯、記者・劉致昕|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樂團・珂拉琪|攝影師・周墨|音樂製作人・黃宣|設計師・林小乙|作家・張亦絢|寫作者・前午場酒店小姐・少女A
- 全新再訪|訪問做完了,然後呢?我們再度聯繫訪後半年到數年後的受訪者,聽他們再談自身的訪後境遇。初訪時曾想像的未來或尚未解答的探問,如今是什麼模樣?
- 親身回望|如果可以親筆修改一篇關於自己的訪問,你會如何下筆?本書提供收錄受訪者修改、註解專訪文章的權利,並將修改與原文一併保留,展示此刻與訪問當時受訪者心靈的錯動與輻合。
- 職人特輯|「Sprinkles ——現場一百答(不是專訪心法)」邀請在台灣編輯.攝影.企劃・訪問領域深入經營的執業者,收錄「對自己影響最深的訪問」、「被要求修圖最離奇的地方」等十五問一百答。
- 精裝收藏|設計師莊皓操刀精裝全彩裝幀,以皮紋荔采紙暗示時間的壓刻與皺摺,如同歲月的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