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觀| 「變態」與我們的界線問題——評《破案神探》

蘄觀| 「變態」與我們的界線問題——評《破案神探》

作者李蘄寬
日期07.02.2018

我們如何定義「心理變態」?如果變態指的是不正常,那正常界線在哪?隨著研究的發展與文化的推移,那界線至今仍在浮動,永遠為人爭論不休。

《破案神探》(Mindhunter)便是從那界線切入。故事設定在美國 1970 年代,FBI 探員霍頓(Holden Ford,角色原型為 John E. Douglas)與比爾(Bill Tench,角色原型:Robert Ressler)意識到動機無法被理解的命案日益增加,必須以新的方法去理解並追捕犯人。兩人踏上反覆折騰的公路旅程,一次又一次地訪問監獄中的連環殺手,試圖在對談中歸納出特徵與行為模式,也就是後來的犯罪剖繪(offender profiling)。

時間設定在 1970 年代相當耐人尋味(一方面也是因為參考真實事件),那時的美國社會風氣仍舊相當保守,影集也特意強調這點,讓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言論頻繁且日常地出現,而另一方面社會卻對髒話等「不道德」的事情大驚小怪。這些現在看來落伍的價值觀,讓觀眾更能同理衝撞「道德」的霍頓,也讓人反思思潮進步一路走來的路徑與不足之處。

《破案神探》故事進程相當傳統,即是「秩序的鬆動」,而主要藉著霍頓的心理狀態與人際關係的變化表現。霍頓與黛比開始交往,可以說是這轉變最初也最明顯的隱喻,一邊是體制內的乖乖牌 FBI 探員,另一邊則是有些嬉皮的心理系大學生,霍頓除了因此得知更多心理學知識,也是逐步解放自己人性當中的各種層面。影集也在兩人的關係當中,摻入一些較少見的性別想像,比方說男性極為日常地為女性口交;不只是舊時代,就算是現在,這樣情境也較少出現在主流媒體當中。

心理學教授溫蒂(Wendy,角色原型 Ann Wolbert Burgess)加入研究,也帶來相當微妙的轉變。在一個異性戀男性為主軸的故事裡,兩男一女很容易帶有求偶競爭的性暗示,影集一直隱隱塑造這樣的氛圍,直到後期揭露溫蒂的同性戀身分。《破案神探》先是將觀眾引入一個傳統的框架之中,再透過這個揭露與溫蒂權威人士的身分,翻轉「陰性/非理性」與「陽性/理性」的刻板印象。

霍頓與比爾最初、也最重要的訪問對象,是在真實世界引起轟動的殺人犯艾德蒙坎培(Edmund Kemper),而他的出現也是形象顛覆的開始:艾德蒙頭腦聰明、冷靜、能言善道並且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剖析,與所謂的「瘋子」完全不一樣,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被模糊了。

為了從犯罪者身上取得更多資訊,霍頓開始模仿他們的語彙、思考模式,這時比爾便成了對照組,一邊年長、較保守、有家庭的煩惱,另一邊年輕、積極實驗、未婚。界線的模糊當然也對霍頓的生活造成影響,艾德蒙對於高跟鞋的癖戀,便與黛比穿著高跟鞋的形象重疊,影響到了他們的性生活。極端的調查方式讓霍頓與同事、愛人的關係一一破裂,但給予他事業上的豐厚成果,使霍頓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可自拔。就在觀眾以為新的秩序與界線已經建立時,艾德蒙誘使霍頓與他會面,並以精明而暴力的方式,讓霍頓了解到自己與真正的心理變態,之間仍有一條巨大的界線,而第一季也在此時嘎然而止。

《破案神探》依循著算是老派而有些鬆散的影集模式,並不把故事的疑點說清楚,而每一集開頭都會聚焦在一名尚未交代細節的白人男子身上,顯然是要為第二季鋪陳。雖然主題與敘事模式都相當傳統,但透過細節的表現,其實暗潮洶湧地探討今日與過往的道德為何,相當當代而細膩。

【蘄觀】
針對電影及戲劇,以文本出發提供評論。在資料的引用上,強調與作品的關聯性。在脈絡的歸納上,強調內容與該藝術形式有所連結的重要性。期待在客觀的分析中,磨出一點玩味。

【李蘄寬】
1994 年生,台灣台北人,十七歲開始寫小說至今。從事劇本創作、劇場導演、戲劇構作,偶為演員。合作邀約請洽 eatadoner@gmail.com。

#殺人魔 #犯罪剖繪 #破案神探 #Netflix #心理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蘄寬
圖片提供Netflix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