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選書|寄生城市邊緣,廟的圖鑑與分類學

十月選書|寄生城市邊緣,廟的圖鑑與分類學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7.10.2017

當欲望能以建築的形式呈現時,鬥獸場與浴場是那個時代羅馬人欲望的面貌;而廟是那個時代台灣人欲望的有形面貌。不管是精神需求與空間需求,這些成千成萬的廟背後代表的都是這件事:「想要」!

什麼樣的建築地景,可以不分城鄉串連起台灣?「寺廟」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只要是漢人所及、形成聚落之處,總會興建廟宇祈求平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在都市的快速發展下,住宅、商業大樓爭相競逐僅有的土地空間,原有的「寺廟」建築也逐漸受到排擠「變形」,隱身在水泥叢林中。姑且不論如此擁擠的都市景觀是否稱得上具有美感,此刻錯落在各式空間的寺廟群的確標示出台灣的獨特面貌。建築師賴伯威及其團隊 Willipodia 走訪全台各地,獵尋這些「寄生之廟」,記錄當代的特殊現象。

田中央、天橋下、河水邊,這些一般人想像不到寺廟會出現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寄生之廟」寄宿的所在。它們就像時代發展下出現的全新人造物種,在險峻的環境下生存,自成生態系。有趣的是,賴伯威根據宿主(寄生空間)為廟命名,將 108 種寄生之廟分類。在《寄生之廟》一書中,選介了 36+1 種典型,帶領讀者一窺都市夾縫中的寺廟求生記。

IMAGE

電梯廟:台北永康街四面佛位於永康商圈附近一座停車塔旁一樓,與停車塔共存。

IMAGE

電話亭廟:台南永康菩薩廟,寄生於台 19 線某座路橋人行道上。

 

IMAGE

打帶跑廟:台北士林百齡寺,廟體有四個輪子,遇臨檢(特殊狀況)可隨時推著走。

書中也提到,寄生之廟的產生,來自居民對信仰的寄託日漸淡薄,在生活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之後,以往大廟為主的寺廟建築,開始改變成利用畸零地供奉神祗。而這些不合法律的違章建築,未來是否會因都市開發及商業土地需求而拆除,尚未可知。但如果人們的欲望並沒有消減,原先寄託在宗教信仰、寄生在寺廟上的意念,又將轉移到哪些宿主身上、以什麼樣的形貌展現呢?或許這是在探索「寄生之廟」的世界後,值得反思的事。

《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

 

 

 

 

 

 

作者:賴伯威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7. 10. 05

 

#賴伯威 #野人出版 #寄生之廟 #廟宇 #信仰 #選書 #文化 #台灣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史比野塔
攝影蔡詩凡
圖片提供野人出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