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神話與世界系──評《你的名字》
日本學者森岡清美的《近代の集落神社と國家統制》描述日本神道殞落與現代政治在鄉村之間的影響,戰後日本傳統宗教與仕紳在政治權力上的脫勾,傳統宗教處於現代化的壓力下逐漸式微造成了社會宗教真空的問題。2009 年宗教年鑑的調查中,日本戰前原有十一萬座神社,在戰後減少為八萬一千座,這是《你的名字》中糸守村傳統宗教的現況。傳統宗教逐漸凋零,戰前精神動員的神道不僅作為國族意識形態被檢討,傳統仕紳與宗教關係的連帶在戰後也逐漸疏離。安保事件後日本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傳統文化的地域政治日漸邊緣化,最後鄉村也成為了資本剝削的最後一哩路。泡沫經濟以後日本的鄉村政治成為重點,一直延續到這幾年的鄉村觀光,這是《你的名字》所反映的政治現實,呈現在祖母宮水一葉與其入贅女婿(二葉的先生、三葉的父親)宮水俊樹在電影中的對立關係。電影中的農村建設也是從泡沫經濟之後延續至今,將剩餘資本投注於鄉村地區消化勞動人口的方式之一。這也是《你的名字》脫離「世界系」以主角個體築構世界的不同之處,《你的名字》背景正是日本這幾年 SEALD 興起與解散、反核運動、和平主義、以及後 311 的年代。
透過靈魂交換的文學類型,《你的名字》處理了日本集體記憶與個人政治責任的可能。回看這幾年靈魂交換的影視作品,例如《父女七日變》、《唐吉軻德》、《民王》,展現了日本人情社會的距離與焦慮。但靈魂交換也在題材的擴大過程中有所變化,以《民王》為例,世代作風的差異不僅提供幽默所在,同時也將世代經驗的差異擴大成為政治危機的癥結與出路。透過這樣的類型,《你的名字》問題化了日本城鄉差距以及危機意識的「倖存感」。片中的災難如何轉換成為可以拯救的過去?或是在宿命論中,依舊存在著一條逃脫的路徑呢?
本世紀初日本動漫文化中「世界系」在東浩紀等人口中曾經是一種可控制的世界觀,許多作品透過男女戀愛架構起世界存亡的想像。這種將個人生存與世界存在相連結的獨我論比比皆是,例如《魔法少女小圓》把宿命論的世界觀形象化,在每一次輪迴中不斷地產生更龐大的絕望。新海誠世界系的特徵在《你的名字》卻有些不同,劇情主題朝往過去作為拯救災難的一分子,面向未來找尋現在的解藥。靈魂交換更一步被擴大成為一種歷史記憶的交會與共感。《你的名字》劇情中,巫女血脈傳承著靈魂交換的特殊能力。透過靈魂交換,鄉間的神道儀式為另一名城市男孩所熟悉。其中牽繫的宗教儀式,更以傳統工藝編結(ムスビ,musubi)一語雙關下,結與產靈產生的聯想一如真言宗所謂「藉事顯理」,將時間作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紐帶,除了男女主角手中頭帶上形象化的繩結,也如同古語叫做「產靈/結」的土地神,讓電影畫面中一再同時出現的列車軌道將日本的生活置於同一個符號體系,完成時間流動的體現。透過了春青的目光,記憶有了重新連結現代與傳統的可能,《你的名字》的活力帶來了眼睛的黎明。
如此設定中,《你的名字》延續了新海誠利用文學典故的手法,將《万葉集》日本拼音下你是誰、黃昏(誰そ彼、夕暮れ)、逢魔時刻等元素相結合,更以小野小町的和歌,「思ひつつ寝ればや人の見えつらむ/夢と知りせばさめざらましを」展開了夢見與靈魂交換的文學類型。結構上《你的名字》以四首主要歌曲〈夢灯籠〉、〈前前前世〉、〈スパークル〉、結束曲〈なんでもないや〉作為電影的副文本,例如〈夢灯籠〉歌詞「就算被第五次元耍弄/5次元にからかわれて」暗示第五次元存在著所有時間軸分支的可能性;〈前前前世〉中「在革命前晚的我兩會被誰給阻擾呢/そんな革命前夜の僕らを誰が止めるというんだろう」暗示著策畫引爆村鎮輸電站的情節;或是在〈スパークル〉談及的勇氣、義務與行動。如果這些副文本以及一場平行時空中的避難計謀,讓《你的名字》更具備了點寫實的成分,或許電影就像文學學者弗萊所說「夏天的神話」,表現著英雄的成長與勝利之外,也呈現了「世界系」在文學循環中往低度模仿的寫實主義邁進。
對照另一部日本暢銷動漫《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僕だけがいない街)的劇情結構(不斷重回關鍵時刻逐漸解開生命謎底),在當代日本作品中解謎不僅僅為了找出偵探小說結局,《你的名字》更進一步探討價值如何在抒情體制中的烏托邦從個人的意義之網展開對社會的連結與意義。「時光倒流」在《你的名字》不僅僅做為一種平行時空,也可以進一步質問當下的日本:如果存在著一場由年輕人組成的暴力行動意味什麼?這樣的行動在後 311 的日本別有意義,社會風氣也正存在著如此希望的奇特氣氛。同時這一群主角們與城市建築業的關係,農村共同體與城市勞動問題產生的單親家庭又如何面向未來的生活?由家族成員所構成的疏離、個人化現象及其在文化作品中所催生的世界系,在《你的名字》有了不同的面貌。在日本票房突破百億、臺灣上映一週內也突破一億台幣之時,這部片所迴響的社會氛圍除了那些浪漫愛情,通過對「文化價值」的再生產所產生的現實感,「如何建設社會」這樣的想望竟然也帶來了所謂改變的希望。
【專欄簡介】
藝術作品不會主動地揭開它的深刻,本專欄將提供台灣當代戲劇、視覺藝術展演的介紹與論述。由「關係藝術」的理論,這勢必帶著藝術作品與文學之間的認知差距,但也希望藉由這些差距,討論作品的文化脈絡及其美學觀點,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自由時報》、《字花》、《衛生紙》、《創世紀》等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