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週 2014】香港粵劇文化

【香港週 2014】香港粵劇文化

作者香港週 2014
日期18.09.2014

香港的傳統文化中,最為熱鬧絢麗的當屬一齣齣雅俗共賞的粵劇。它完美融合了音樂和表演藝術,將經典的歷史故事以及劇中人物的情感,用寫意的風格呈現在亮麗的舞台上。演員的一個轉身、一個出場、一段優雅委婉的水袖舞動、一篇工整規律的板眼節奏,搭配時而虛、時而實的場景變換,起承轉合之間就把生活裡的各種滋味逐一搬演。2009 年,粵劇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種中華傳統的戲曲文化,到了香港,更為璀璨昇華,它紮根於香港人的歲月之中,在東方之珠開出了一朵綺麗奪目的花。

粵劇從北宋時期的南戲一路演變而來,是廣東省地方戲曲之一,有「廣東大戲」之稱。明初時期,廣東一代的民眾雖然流行看戲,但對於學戲卻相對保守,戲子的社會階層被視為過於低微,且良家子弟被禁止步入雷池。一直到明末時期,才漸漸有了「外江班」和「本地班」,前者為廣東本地人與外省人混合,後者為純粹廣東人。

今時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粵劇,都是以粵語演唱,但其實清朝以前,粵劇演出一律採用中原音韻,也就是近似於今日的普通話,當時稱之為「戲棚官話」。明萬曆年間,粵劇的民間組織在廣東佛山成立了眾多會館,其中最著名的就屬「瓊花會館」,古色古香的雄偉建築裡正是「梨園歌舞賽繁華」,伶人們亦會搭上雕工精美的畫船四處演出,創造出歌舞昇平的瑰麗景色。

時至清末,廣東的梨園弟子加入太平天國起義的隊伍,清政府為了鎮壓便火燒瓊花會館,禁止粵劇演出長達 15 年時間。也因此,本地班的藝人紛紛流入外江班,跟各種外省戲班的文化有了交流機會,大大改變了粵劇的音樂特性。清朝光緒年間禁演令解除後,重獲新生的粵劇班底組成了「八和會館」,會館就宛如一個迷你社區,包含了伶人的宿舍、醫療所、療養院、學校等,組織分明,每個人在裡面各司其職。也是在這個時期,演出的語言開始使用廣州方言,清代「大排場十八本」之一的《斬二王》就是則鮮明的例子,除了整體延續傳統的場次安排和舞台調度,如上場唸段「引子」,然後「自報家門」等唱、唸、做、打的固定形式。《斬二王》也體現了廣東早期的古腔風格,唸白方面多為方言,演唱則為中原音韻。到了 1920 年代,粵劇便從官話徹底走入現今大家熟悉的純廣東話系統。

粵劇的表演場所是許多老香港人的美好回憶。就如其他各省系的傳統戲曲一般,粵劇的表演場所自有一套演變史,從富貴人家私有的亭臺樓閣,到戶外臨時搭建的公共大戲棚,以至近代建立的現代化室內戲院,都是香港人相聚一堂看戲、評戲、論戲的最佳場所。有些戲院的名字甚至到今日亦依舊活在每個小市民的心裡。例如銅鑼灣的利舞臺以及北角的新光戲院,都曾經見證香港粵劇歌舞昇平的光輝歲月。近年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選址就曾舉行「西九大戲棚」,以竹子做樑柱,覆以鐵片作屋頂,撐起一方天地,打了燈,板眼一敲就上演一齣好戲,不需要太多的佈景和道具,簡單的一桌兩椅就能讓觀眾看到城牆高樓及高山流水。粵劇在另一方面也有現代化的一面,大約在 1920 年代開始,因受到現代話劇以及電影的影響,一些新穎的粵劇演出中會引入精密的舞台機關,並在佈景上精心雕琢,大大加深了粵劇畫面的豐富性。

IMAGE

《合兵破曹》

在每一齣經典的粵劇畫面背後,都有一個靈魂人物,那就是編劇家。如葉紹德在 1960 年代新編了《紅樓金井夢》、《白蛇新傳》等,還有多年來為香港近代劇團「雛鳳鳴」、「頌新聲」、「慶鳳鳴」等編寫了 79 個嶄新的劇本,其中《合兵破曹》這齣武場文做的劇目,講述周瑜和孔明以智慧與權謀暗中較勁,是葉紹德罕有的以三國為題材的作品。有別於葉紹德的新穎,陳冠卿的作品屬於古典嚴謹路線,且注重人物個性刻畫,其中《潞安州》是他在 1960 年代的曲藝創作,將傳統京劇的劇目改以粵劇的韻律演出,顯現陳冠卿粵劇音樂的功底,以及精細運用的唱腔曲牌。

粵劇中不能不提及的就是唐滌生的《帝女花》,此劇改編自清代戲曲家黃燮清的崑劇,並為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做了一番細微的歷史考證,一改原本黃燮清歌頌清廷的正史風格,唐滌生從反清的角度去描繪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的節烈,接著將矛盾對立的角色從李闖改為清廷,使之形成反對民族壓迫的戲路。此劇於 1957 年在利舞臺首演,由「仙鳳鳴劇團」的任劍輝及白雪仙聯合主演,影響一路延續至今,裡面的經典《香夭》唱段:「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帝女花帶淚上香,願喪生回謝爹娘。我偷偷看、偷偷望,佢帶淚帶淚暗悲傷。我半帶驚惶,怕駙馬惜鸞鳳配,不甘殉愛伴我臨泉壤。」不止辭藻典雅,情景交融,在曲調方面亦一直是家傳戶曉、琅琅上口,就算是未曾入場看過粵劇的香港年輕人,也都懂得哼唱這一段。

粵劇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影響至今仍在香港持續發酵。許多香港日常用語裡的字詞往往都跟粵劇有關,例如形容人做事出錯的「撞板」,其實就是粵劇的行話之一,其原本是指粵曲在演奏或演唱時,節拍或速度出現了錯誤,後來因粵劇廣受香港人歡迎,「撞板」也隨之成了形容「出錯」的俗語,融入了香港人的生活之中。就正如同粵劇本身一般,化身成為一個符號,活在香港的歌裡、電影裡,以及香港人的生活及心坎裡。

IMAGE

《梳妝.跪池》朱勝麗

IMAGE

《帝女花》

IMAGE

藍天佑

活動資訊

今年的香港週將以《京崑迎大戲─港台戲曲交流薈萃》為開幕節目之一,由香港粵劇名伶李龍及新劍郎帶領一眾新晉演員赴台,與台灣國光劇團首度合作,引領觀眾進入傳統戲曲天地,分別感受京劇、崑劇和粵劇的獨特魅力。 

香港週《京崑迎大戲─港台戲曲交流薈萃》:

www.hongkongweek-taiwan.hk/tc/program_02.php

#香港週 2014 #香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Regina
圖片提供香港週 2014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