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HØp Univer$ity|ROOFTOPMOB:幹話不小心昇華成哲學
前有熊仔、BR,後有陳嫺靜,台灣 Hip-Hop 能量從醞釀到爆發,歌手個人的崛起也讓人們看見他們所在的社團社群。中學、大學的嘻研社各立山頭,隨著製作能力普遍上揚、聽眾文化的基礎養成,各大嘻研社推出的 cypher、音樂影像時有大勢佳作,各校之間串連彼此舉辦的演出,有許多也已經不只是「成發程度」。這些還處在學生身份的音樂創作者、表演者如何駕馭如此密度的製作?當大批聽眾與評論湧上,他們如何在二十上下的歲數找到應對與消解的方式、進而確立個人與群體的認同?
BIOS monthly「Hip-HØp Univer$ity」系列專題,探訪三組大學嘻哈社:文大嘻研、台大嘻研以及前身為台藝嘻研、如今自立門戶的 Rooftop Mob。面對台饒沃土,我們走訪演出、社辦、工作室,看這群人如何比我們想像中離夢還近。
2018 年末以台藝嘻研社名義發表的〈聖誕 Cypher〉還在他們的頻道上,網路上也仍能找到台藝嘻研社同一年招收社員的發文,但此刻,這群人以 ROOFTOPMOB 為名發表作品、製作專輯,已經停止了在校園內進行的社團活動。「在嘻研社時期,我們就思考到三四年之後的安排,規劃把音樂當成一個事業的可能。」他們說。採訪那天,一群人在新北市金門街的工作室圍坐,空檔時打開電視一起聽歌品評。氣氛是 chill,但其實不久後有成員即將入伍了,訪問結束之後們緊接著要開首張專輯的製作會議。他們把這張作品看作團隊的 big shot,當然也期待不是 last shot。
希望自己不只是社團,成員們也確實各自身負不同專業,或許也是因為藝術大學的匯聚:有人具有視覺設計的能力,有人從搖滾樂一路踏進 Hip-hop,有人從劇場經驗帶進舞台思維。ROOFTOPMOB Youtube 頻道更新頻繁,團員各自的作品與影響都臻成熟,既有後現代式的影像拼貼,也有寫實嘲諷的敘事。從結束社團、開始經營廠牌,不到兩年的時間,ROOFTOPMOB 現在走到哪了?
BIOS monthly:台藝大過往沒有與嘻哈相關的團體,嘻研社這群人一開始怎麼聚集在一起創社的?
ROOFTOPMOB:電影系的 Aminato 本身很喜歡嘻哈文化,當初想拍一支和嘻哈有關的紀錄片,剛好碰到另外一位想要創嘻研社的成員以及這一群人,結果後來 Aminato 自己也加入這個團了⋯⋯
至於這一群人更早怎麼湊起來,其實也很有趣,有人是聽別人的前女友提到對方會聽嘻哈,有人是上課時看到對方物品上的貼紙認出是某個嘻哈歌手的某張專輯,對到眼時比個嘻哈打招呼手勢,然後就一起出來吃飯了。
BIOS monthly:台藝大嘻研在 2018 年創社之初,學校沒有提供沒有社團場地,在屋頂聚集也成為你們的往後的名字。當時,你們希望以音樂廠牌模式來經營社團,為何會有這樣的方針?對當時身在社團中的成員而言,「廠牌」的這個概念和其他社團的差異為何?
ROOFTOPMOB:2018、2019 年的台灣,嘻哈社團或以這個文化為名義嘗試得到些什麼的學校、團體非常多,一方面我們體認到學校社團的名義可以獲得聲量,畢竟校名比團名知名,而現在大學教育也是以與社會職場接軌為主要目的,我們平常就一直把這樣的想法放在自己、團體身上,往頂尖、做到最好當作最基本的要求。
我們不太覺得 RTM 是一個健全的「廠牌」,因為我們目前沒有足夠的資金在運籌所有事情(我們有句話說,我們什麼都不缺,就缺錢)。雖然分工上的專業度不夠成熟,但舉凡企劃、宣傳、影像等音樂外的事物,都還是有詳細的規劃。這些環節與學生性質的社團有差別,比較像是一個團隊,正在建立一個鮮明的品牌形象。
一場表演該派什麼樣的組合才合適?這個月的所有企劃該怎麼做才有一個很鮮明的「這就是屬於 RTM 的視覺」、「RTM 的做法」、「RTM 才會做出來的創意」?團隊核心圍繞著我們這些團員,偏向一群喜歡這個文化的人聚在一起做些事。
BIOS monthly:過去,你們曾在訪問中提到,台藝大的校園學生在美學上的基礎,比其他學校更穩固,當初經營時是否有什麼例子是這方面的體現?這些資源,與如今的 ROOFTOPMOB 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ROOFTOPMOB:這一點最體現在 MV 的製作以及視覺印象的呈現。台藝大的學生多以創作起家、在學校也在學習創作,和其他學校相比相對較多經驗與資源去進行創作與碰撞。例如〈害群之馬〉的 MV 有電影系的拍攝班底、視傳系的成員處理字卡主視覺、戲劇系的成員思考肢體呈現與美術創作。到現在我們大致上分工也是如此:本科系學習的是什麼,便會在那部份展現個人的專業。
BIOS monthly:承上,除了校內資源,RTM 在社團初期便與業界製作人/創作者有合作的經驗。這些合作的契機是什麼?你們如何與這些校外的音樂人協作?
ROOFTOPMOB:目前檯面上有合作的兩人(Pony5ibe/老莫),他們分別是同校的同學與社團指導老師,都是因為社課的緣份,而有合作的可能。當然這方面我們第一時間都沒有實際的經驗,加上團員們的技術上也沒有很成熟,兩個合作夥伴也都很願意傾囊相授,所以我們就是盡可能抱著渴望多多學習的心態去完成那些作品。
其實我們算是滿內向的團體(不善社交⋯⋯),所以也很少主動去接觸其他的藝術創作者來碰撞作品火花。
BIOS monthly:演出也是大部份嘻研社非常重視的社團活動一環。台藝大嘻研如何決定一場展演活動的舉辦、演出的頻率?你們當時會期待你們的表演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除了校內演出之外,校外演出場合也佔一定比例,社團當初如何接洽對外演出的機會?是否有特別親近的校外合作單位、據點呢?ROOFTOPMOB 也曾以團隊名義出征比賽,當時你們為何有這樣的策略?
ROOFTOPMOB:先前我們較為主動舉辦的演出大致有三場:創社初期的校內招生演出、任期內的三校聯合公演、2019 年末的專場《小鬼當家》。
任期內的兩場主辦跟維持社團的營運有很大的關聯。例如第一場演出是為了招生,我們除了在正規的社團博覽會上擺攤外,更直接與校方申請演出許可,讓校內可以更直接了解到我們的社團樣貌。
在對外接洽上,我們算是聽天由命,大致上來者不拒,當然也很感謝有些朋友將我們引薦給一些活動主辦,促成演出機會。比賽的方面則是,有機會就去嘗試,沒有想得特別多。
BIOS monthly:台藝大嘻研後來因為什麼原因決定暫停?是否會醞釀重新成立?
ROOFTOPMOB:台藝學生社團參與的狀況很特殊,個別的系所本身就像是一個極大的社團,學生的時間也大量分配在參與本科事務。因為本科專業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練習,所以必須有更大的熱忱,才會願意花時間去參與社團活動。
這個狀況在創社的時候我們都很清楚。當初經營社團的同時,大部份團員都大三了,隔一年便是彼此科系畢業製作的開始,後期社團學員的參與度不佳、接手的學弟妹人數也不足,不得已才宣告倒社。
或許之後還會有學弟妹重啟社團,對於這點我們當然樂見其成,但在現有團員皆已畢業的情況下,也不會再插手學校事務了。
BIOS monthly:相較於其他校園起家的團隊,你們的作品產量相當豐沛,頻率也相當穩定。從你們的角度來看,有那些因素讓你們能維持這樣的發表能量?
ROOFTOPMOB:其中一個原因是團體中所有人的風格截然不同,團員雖各有擅長的領域,但不會很單一化侷限在某一個音樂的風格,所以常常能在不同的風格間激發出想法去維持靈感的能量。另一個原因是最重要的,我們彼此之間都會分享生活所見所聞,不管是看電影或是不斷地聽歌,隨時沉浸在創作者的思考之中,讓創作成為生活的很大一部份。
BIOS monthly:拍攝的這間工作室,成員平常會在這裡做些什麼?團隊會有日常的聚會、工作以外的 hang out 嗎?最近一次成員一起聊得熱烈的話題是什麼?
ROOFTOPMOB:這裡是我們製作人的家,這邊想先公開感謝把我們當自己孩子的饒爸饒媽(編註:其中一位團員的父母),這兩年不停地打擾蹭飯,以仍然支持著我們做音樂。
大致上我們會在這邊進行音樂的所有製作環節。我們其他團員在樹林有租屋處,那邊則是另一個基地,絕大多數的時間我們會在那邊開團隊會議以及討論創作靈感等等。我們大多數的消遣就是在基地打混,玩玩電動看影集,偶爾外出喝喝酒,其實我們滿宅的,但某種程度因為又窮又懶,特別約出遊的次數相對少很多。
最近在研究團隊相關的事的除了創作之外、也會思考如何有趣地讓大家更認識我們,所以我們常討論上架的 vlog 內容,並且花一定時間在執行這件事。
另外有件事也不知道算不算消遣,但我們好像有大量的時間,都在幹話人生。畢竟我們都算很敏感的人,所以很常一個很普通的事件,都有辦法加油添醋,不斷地分享彼此想法,有時候會不小心昇華到很哲學的程度,但為了保持創作的敏銳,大家倒是滿樂此不疲的。
BIOS monthly:RTM 如何定義自己與其他團隊的差異?團隊的近期目標、努力的方向為何?
ROOFTOPMOB:從科班環境出身的我們,滿清楚知道藝術其實是很難去做比較的,每種類型也都有喜歡的人,所以主要會專注在自己是否完整體現自己風格或是熱愛的事物,畢竟要對得起自己的作品,一直都是我們的宗旨,不知道這算不算差異,總之我們很要求作品本身能不能反映我們真實的樣子,並非盲目地去追尋現在大家在做的事情,然後在過程中不斷嘗試用我們的藝術去碰撞這個環境。
近期很專注地在完成我們首張團隊專輯,這其實一直是我們創團來很想完成的事項,台灣現在好像還沒有人做這樣的團體專輯,我們將會努力納入各種風格,也貫徹上述的理念,希望透過這個作品讓大家理解這個 boy band 壺裡賣的藥是什麼,讓更多人喜歡我們。
我們也正在畢業之後、就業之前的時機,也會有一段過渡期讓團員們考慮是否會以這個團隊為事業來努力經營、了解彼此各自的狀況與難處,互相幫忙。
BIOS monthly:有設一個停損點嗎?
ROOFTOPMOB:盡量不去想這件事。設停損點,感覺當下就無法全力以赴。
不過,就算以後不靠音樂創作吃飯,與嘻哈文化接觸後的各種體悟,我們都會帶著一起生活,無論我們的職業是什麼。
BIOS monthly:內舉不避親,有沒有出身自 RTM 的表演者/創作者,是你們非常想要向我們推薦的?他們的創作或表演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想請你們為讀者推薦幾個自己的作品。
首推 Aminato,他今年 9 月發行個人首張 MIXTAPE [Blue City],實體發行後首刷限量已售罄(實體店販售與二刷相關資訊還請多多關注粉專)。目前這張 EP 形式的混音帶除了已曝光於他個人街聲頻道的六首歌曲外,還有一首未公開的 bonus track。特別推薦同名〈blue city〉與〈剃度〉(MV 已在 YouTube 官方頻道上架)這兩首歌曲,聽眾可以從〈blue city〉這首宛如序章的 intro 進入 Aminato 眼中的台北市,再進一步由接續的幾首歌曲感受他遠離家鄉、適應城市的心境以及尋找心靈寄託的過程。〈剃度〉這首歌曲便是最佳的例子,表達了他個人之於嘻哈文化——嘻哈文化之於他個人的心態轉換,從靈魂深處改變他,也是他在這個充滿無力感的城市中找到寄託的寫照。
另外可以看 Zashō 在 〈上帝不擲骰子〉的 MV 呈現,可以說是現在少有的意識流作品,雖然他本人表示,自己也不太懂在寫什麼,但還是歡迎大家觀賞體驗。
當然在官方 YouTube 上還有我們其他人的作品,很希望大家可以訂閱共襄盛舉一下,我們會更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