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沒人跟我講不能這樣做?——專訪洪彰聯,設計師,也是招牌師傅的兒子

又沒人跟我講不能這樣做?——專訪洪彰聯,設計師,也是招牌師傅的兒子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0.09.2020

十年來,BIOS monthly 以創作文化為核心,持續發展多元深度的線上內容,深入且兼具視覺美感的人物專訪有幸受到讀者喜愛,成為招牌欄目。2021 年末,我們精選站內訪問,集結為《Wrinkles —— 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全書收錄 15 篇專訪、新增 2021 年再訪內容,並邀集受訪者親自註解訪問後的生活變化與領悟。

本篇專訪即為書中收錄篇章,全文精裝典藏現正販售中 ➤➤ 點此購買

 

洪彰聯右手前臂上,躺著一把電鑽和一支老虎鉗。

去年,他問爸爸有什麼可以拿來刺的?資深招牌師傅洪志明,拿出他常年做工的家私。洪彰聯把工具們從台中老家扛到刺青工作室,上頭經年累月的使用痕跡,刺青師一一細刺入血肉。他臂上的老虎鉗因而坎坷,「這把斷過,我爸又自己焊起來。這是他最常用的那一把,而且是等比例喔。」

「⋯⋯怎麼講,一方面你也覺得它滿好看的,不會有那種看久會膩的感覺,因為你從小已經看到大了。另一方面,它也很像是種身份認同吧。」

做設計於洪彰聯而言,與做工無異。無論做過多少「文化刊物」,他自稱藍領階級。每一次看印,他走進印刷廠,大型機台運轉轟轟,像小時候他待了也逃了很久的招牌工廠。

做《FOUNTAIN 新活水》、Korner 文宣,或與恆成紙業合作的《#001 変なー志村健》等,印製過程繁複兇險。他與印刷師傅協力並進,挑戰對技法、對機器的理解與超越。常常印完,師傅也驚奇:這輩子沒這樣印過。

印刷現場,他偶爾會看到設計師與師傅起衝突。「很多人不知道印刷機怎樣運作,當師傅跟你講會有問題,你硬要做,對方當然就很不爽。設計師覺得這家很爛,不願意解決問題,印刷廠覺得設計師就是他媽的很蠢⋯⋯不聽對方,也不知道對方想要什麼,好像設計師 order 點單之後,就一定要做出來,我覺得這個方式不太對。」

他時常換位:「設計師這樣要求,就像很多人來做招牌,一臉很屌就問說,『欸一個招牌多少?』你什麼資訊都沒跟我講,我就想說,幹,腦袋有沒有先想過你要的是什麼?」

IMAGE
IMAGE

做招牌師傅三十餘年的洪志明,與「做招牌的兒子」洪彰聯
 

IMAGE

工廠與工藝

離潭雅神工業區不遠,洪志明的晨光廣告社已在豐原佇立三十餘年。洪彰聯帶我們走進工廠,一邊骨架高高搭建起,另一邊是弟弟切割板材的作業區。中華電信標誌、選舉看板、停車場旁邊接著飲料攤,各式招牌群聚,空間感錯亂。而他談起招牌,則像穿越時間。

「現在都改用便宜的中空板,就是常說的『防颱招牌』,摔下來不會有太大的傷害,但相對來講就沒那麼好看。早期會用壓克力做,壓克力板就是透光最好的呀,可是成本貴,保持性又不好,太重。但台灣七〇年代錢淹腳目的時候,都是用壓克力的。」

「八〇年代台中很流行庭園餐廳,開很大間那種,我們家就會做一些形狀比較花俏的招牌,曲線有很大變化,就牽涉到不同的工法⋯⋯」

「我幫忙的時候已經是手工招牌的末期了。進到九〇年代後,大部份招牌已經沒有那麼複雜,求效率開始用電腦割字。以前寫字的都是有功夫的師傅,招牌比較像是工藝品的概念。」

2019 年,台中在地的王水河師傅過世,像是一個時代象徵性的終結。出生於大正年間,14 歲就開始當招牌師傅的他筆下曾誕生許多街道字體,包含如今「宮原眼科」保留的水河圓體。同時以雕塑、油畫創作,並接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的王水河,工作室曾有多達 400 位學徒,開枝散葉,儼然師祖。

從前,洪彰聯家裡也有許多繼承工藝、持續打磨寫字方法的師傅。這些師傅寫字是為了討生活,沒人聲稱自己是藝術家、創作者,「早期比較像是工匠的學習,但我就覺得,它不是一個沒有美學概念的東西。」他在台北保留一本冊子,是爸爸國中開始做學徒時的剪貼簿,厚厚一本收納報章雜誌裡的圖文作為參考資料。有人會稱之為「美感的養成與訓練」吧,不過那時候的洪志明,不會這樣說。

彰聯小時候幫忙做招牌,寫字師傅先用鉛筆或粉筆「把字打好」,把大概的輪廓寫在紙上,他負責割字。刀緣劃過每一筆一順,緩緩構成一字:「我覺得割字滿有趣的,會看到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打法,就是所謂的手路。」他看師傅有種帥氣,「就像看人家切生魚片,會覺得廚師看起來滿屌的。他們力求一筆一刀完成,也會磨練自己,對自己的手路自豪。」

割字如描摹,他在細微處裡找到樂趣: 「也會覺得自己在創作啊,因為我會偷偷改(笑)」

後來,電腦割字普及。九〇年代末期,台灣第一條招牌規格化的街道出現,座落在不遠的霧峰區中正路,老街陸續推動同一款招牌為區域特色。買招牌不再是買工藝品,而像去大賣場買一個工廠產製的電燈泡。時代在變,人也是。洪彰聯說,做工耗損身體,加上慣性放縱菸酒,如今回頭想看看那些寫字維生的師傅,竟已無人還在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落塵天使

走出工廠,一旁的廣告社前是條筆直長路。他記得童年時深夜躁動,前後路口會封起來,變做飆車族的賽道。他和弟弟不能出門,但會在樓上看,黑暗中青年們的費洛蒙如車燈般流瀉,成為飛奔生猛的九〇風景。

還有那些住在家裡的大哥哥們。裡頭最小的,年紀也只比他大幾歲,不少都曾是做兄弟的。

去年,洪彰聯在他設計的《電影欣賞》〈台片100:我們熱愛的100部台灣電影〉那期選出他最喜歡的台灣電影⋯⋯

IMAGE

◤ 帶讀者看見無數創作者 B-Sides 的台灣媒體,第一本專訪精選集 ◢

收錄受訪者
音樂影像導演・郭佩萱|導演・黃信堯|演員・巫建和|設計師・洪彰聯|《新活水》總編輯、作家・黃麗群|YouTuber・反正我很閒|Podcaster・百靈果 News| 《報導者》副總編輯、記者・劉致昕|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樂團・珂拉琪|攝影師・周墨|音樂製作人・黃宣|設計師・林小乙|作家・張亦絢|寫作者・前午場酒店小姐・少女A

  • 全新再訪|訪問做完了,然後呢?我們再度聯繫訪後半年到數年後的受訪者,聽他們再談自身的訪後境遇。初訪時曾想像的未來或尚未解答的探問,如今是什麼模樣?
  • 親身回望|如果可以親筆修改一篇關於自己的訪問,你會如何下筆?本書提供收錄受訪者修改、註解專訪文章的權利,並將修改與原文一併保留,展示此刻與訪問當時受訪者心靈的錯動與輻合。
  • 職人特輯|「Sprinkles ——現場一百答(不是專訪心法)」邀請在台灣編輯.攝影.企劃・訪問領域深入經營的執業者,收錄「對自己影響最深的訪問」、「被要求修圖最離奇的地方」等十五問一百答。
  • 精裝收藏|設計師莊皓操刀精裝全彩裝幀,以皮紋荔采紙暗示時間的壓刻與皺摺,如同歲月的肌膚。

IMAGE

#洪彰聯 #新活水 #雜誌 #平面設計 #裝幀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溫若涵
撰稿溫若涵
攝影Kris Kang
特別感謝洪志明
圖片提供洪彰聯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