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錄音師吳書瑤(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錄音師吳書瑤(下)

作者孫志熙
日期20.11.2015

(接續上篇

作為錄音師,普遍會經歷一段「很在意自己存在感」的時期,吳書瑤曾經喜歡好萊塢式震撼飽滿、很炫的音效,「入行八年時,有部片子讓我想把所有技術用在裡面,每一場戲我都精雕細琢,但廖桑看過後,卻說這部片唯一的問題就是聲音做太好,還叫導演回來重混。」她一直想不通,聲音好聽怎麼會是壞事?直到接觸《賽德克‧巴萊》,才發現若是太想強調聲音的存在,會讓觀眾隨時都繃緊神經,每一個重點都強調就是沒有重點。那次挫折反倒給她極大收穫,學會思考如何幫助電影好看、感動,而非過於技術本位地去表現聲音。近期她發現年輕一輩因為好萊塢片看得多,經常想仿照做出很夢幻、科幻的聲音,卻未考慮電影風格和類型問題,「比如看到《刺客聶隱娘》的慢動作就想把腳步聲加上回音,我說這是侯導的片耶!」小朋友不服氣,她便以自身經驗告誡之:程度不足會看不見前輩看到的東西,入行前三年與其嘴巴問,不如多用心思考為什麼。

她入行之時,電影輔導金制度剛上路,湊足相對資金就可開拍,也因此都是小格局或導演自己想說的故事,而且只有已成名的大導演有機會拍片,但拍了也沒票房。片子產量少,技術人員自然無從培訓,資深師傅也待不下去,人才從那時起產生嚴重斷層。國片不景氣的年代,公司以香港與大陸片營生,「以前同步錄音師一直在國外,有的誇張到好幾年來只有除夕、初一、初二回台灣,如果沒有那些過程,我們就沒辦法被訓練到現在。」她翻開桌面上的音效庫檔案夾,裡頭是橫跨 2、30 年,由同步錄音師踏遍天涯海角錄製的環境音,比方在東京拍攝《珈琲時光》時,錄音師湯湘竹每天清晨 5、6 點都到當地社區額外錄上一個半小時,回到錄音室將素材分類整理,能夠得知哪一區較多鳥鳴、哪一區人多,而這些音效庫的累積工作,也與公司風格、強項有關。

混音和敘事一樣有類型之分,粗略而言是「寫實」與「非寫實」,但並非好萊塢大片就等於華麗誇張,「其實諾蘭的電影聲音很真實,男主角在一群人裡講話,並不會刻意突顯他的對白,《星際效應》上太空後太空船一直在震動,男主角講話就是聽不清楚的。」雖然許多好萊塢爽片每場都填滿大聲音效,但杜篤之教會她「沒有小聲就沒有大聲」,設計聲音時要界定全片的最大場,在那之前可以有小高潮,但聲音表現必不能搶過它,否則觀眾會疲乏。談及大小聲問題,在國片與戲院的諸多齟齬中,音量問題是常見的衝突點,多數戲院為了迎合西片大音量的動作音效,加上為了多賣票而增設前排座位,需要依最大聲的基準把喇叭調小,導致放映以寫實路線為大宗的國片時,好比刻意營造安靜氛圍的《念念》,若不調整喇叭音量,很多細節是聽不到的。

曾經有錄音系系主任帶著學生至公司參觀,由於中國電影多是事後配音,他們因此提出疑問:同步現場得做許多妥協,像燈光的電流聲、現場環境車聲等,都會讓聲音不飽滿,選擇配音不是更好嗎?杜篤之的回答令她銘記在心:「我做的是電影,不是錄音。」她認為這即是公司的理念與方針,寧可要演員當下的情緒、表演和影像的整體性,許多導演就是因為想要自然原始的聲音,而指名與聲色盒子合作。

「大家都以為聲音部門就是不眠不休地工作,我剛入行時會從早上 6 點待到晚上 12 點,但那只是因為不太會用機器,隨著經驗多了、能做判斷了,時間就可以縮短。藝術創作者每天一定要有一段規律的時間是在設計跟思考,如果是興致來了做十幾小時,隔天太累只做一下,這樣沒辦法長期工作。」後製錄音室的工時其實相當正常,不像同步錄音常要翻班、不斷解決現場問題。工作時的她,幾乎就是一人待在一間大錄音室裡,常常邊做邊自言自語,「房間是輪流使用,所以每次進來都要先整理一遍。我喜歡空空的感覺,通常左邊是報表,右邊是音效庫,有時候想做一些 Foley 的基本音效,像翻報紙或打擊聲,直接拿個鍋子什麼的就可以錄。」因此製作《太平輪》和《賽德克‧巴萊》這類史詩大片時,每個人的錄音間都亂成一團。

採訪途中,我們確實親炙了種種專業的收音要求,她卻仍謙遜地說,每次拍片都希望大家不會對聲音人員的堅持覺得麻煩。她喜歡捷運列車行進的穩定節奏,能在聽了整天聲音後感到歸零與平靜;在旁人眼裡,這個工作居於劇組最孤單的位置──現場錄音師必須遠離大夥躲在角落戴著耳機監聽,後製錄音師則要一個人鎮日待在空房間面對銀幕和機器,但我總記得一位友人說過的,當你全神聆聽,就好像你在任何地方,而所有事物都正陪伴著你。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
近年介紹過不少新生代導演,顯現的是台灣電影青春朝氣的一面,然而新生的芽尖之下,都是仰賴無數從業人員築成枝幹,擔任強韌厚實的中堅,撐托起整座產業,該是時候令他們獲得多一些目光與關注。本系列專訪了十位術業有專攻的電影工作者,有的自片廠起步,有的是學院背景出身,資歷橫跨八〇年代至今,即使在攝製領域的職涯中他們慣於退居幕後,卻有許多經驗、故事值得以文字和影像記述,關於拍電影的種種,以及他們深愛電影的人生。

孫志熙
曾任《CUE電影生活誌》、《SCOPE電影視野》主編。現從事專欄與文案寫作、短片推廣、獨立製片、跨國當代藝術組織台北組頭、地下電台主持人等,擁有多重身分與很多款名片。  

#in微創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孫志熙
撰稿孫志熙
圖片提供in微創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上)

他總算穿越午後瀑布般的雨幕現身民生社區,此時正逢電影《極樂宿舍》拍攝期,「有緊急狀況要處理」簡直好比吃飯喝水,製片的心臟果真必須是銅牆鐵壁,但這句話說在我們當下 ...

13.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下)

徐國倫體察到一個迫切的問題,「工作人員沒有太多次機會去磨練同一件事,因為同時在成形的案子太多,以往要拍 3、5 年才能向上一階,如今職能上所需磨練的時間空間都被 ...

16.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上)

潘倫琳的造型工作從廣告開始,然後才是電影和電視劇。當年考進實踐服裝設計比較像是意外,她雖然愛畫畫和設計,卻相當痛恨裁縫,「我裁縫很弱,每次都會縫歪,不然就是針斷 ...

20.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下)

「以前我是演員或導演要什麼就給,盡量配合人家,但是碰到小棣老師和黃黎明老師之後,要一直去想,去設計新的東西說服他們。」和稻田工作室的第一次合作是《擁抱大白熊》, ...

23.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上)

銀幕上,夥伴與追夢的故事不外乎在兩種地方發生:日本高中生的社團辦公室、美國年輕創業者的自家車庫。銀幕下,鄰近台北浮洲橋一棟民宅的一、二樓,10 年前曾經聚集了一 ...

27.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下)

論及危險,燈光組的確是劇組中職業傷害風險最高者,事故也確實層出不窮,「比如在城市裡架高台,如果位置離電線很近,會有磁吸作用,器材搬動時可能左右橫移,吸過去就觸電 ...

30.10.201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