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書報亭|唯一專注於短片的雜誌《Bref》:因為短,所以自由而反叛
我們不會去問一個拍了幾部短片的導演,有沒有計劃要拍攝長片,因為這幾乎是必定的路途:電影產業中,相較於長片,短片的發行和版權買賣都更為困難。因其商業限制而較不受重視,短片往往僅被視為長片前的練習、試水溫,甚至是長片資金尚未到位時,一次描圖式的開場白。在這樣的產業架構下,一本只轉注於短片的電影雜誌——《Bref》,意味著和所有的商業走向背道而馳。
創立《Bref》的是社團法人「短片經紀」(L’agence du court-métrage)。1983年,一群專業電影從業人員(導演、製片、發行人),出於對短片保存和發行行銷的重視,創立社團。此社團「短片經紀」隨後得到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的資金支持,展開多樣短片維護和推廣的工作。
除了擁有 1960 年以來,法國及國際上總計 12000 部短片的資料庫,「短片經紀」從創立以來,每年更有 300 到 400 部的短片收藏。在發行和推廣層面,該機構致力於讓短片在各式各樣的平台和場合上播映:藝術電影院、影音圖書館、電影節、電視甚至影音平台 VOD,並推出「L’Extrat Court」(中譯:極短),向各個電影院推廣正片播映前的短片,提供各式短片套餐,讓短片也有在大螢幕上亮相的機會。短片教育也是推廣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短片經紀」推出工作坊和短期課程,並創立《Bref》雜誌,旨在「增加大眾的敏感度」。
《Bref》,法文字面意思為「簡短」、「簡而言之」,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只貢獻給短片而能存活這麼久的電影雜誌,從 1989 年創立至今,引領大眾和影迷發掘一個充滿活力、多樣嘗試且較沒有被商業法則主宰的藝術形式。初期為雙月刊,近年來經費減少,今年度截至目前只出刊了紙本兩期,但伴隨著線上版本,讀者仍能看到最新短片時事和每週新上線的三部短片。
專注於短片的雜誌,如何看五月學運?
今年適逢六八運動第五十週年,許多影展、電影專刊皆在回望這個重要事件。最新一期(第 123 期)的《Bref》所策劃的五月學運專題,除了帶我們回顧這場轟轟烈烈的抗爭改革風暴如何影響法國電影產業,更聚焦在短片於其中的重要性:高達、雷奈、Chris Marker 等人在反抗年代產出的眾多「Ciné-tract」(政治宣傳短片),是如何產生?以什麼樣的形式?又將會如何影響後代?
為了抗議戴高樂政權及長期僵化、不合時宜的社會制度,1968 年五月,年輕學生佔領了巴黎兩間大學校區,此舉首先獲得勞動階級的支持,接著全民響應,翻天覆地的五月風暴就此展開,此抗爭風暴帶動了一連串的社政改革,成為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社會運動。
電影從業人員亦沒有在這場運動中缺席。1968 年三月,當時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以其不懂財務管理、忽略行政事項為由,決定剝奪眾人愛戴的電影資料館館長昂利.朗格瓦(Henri Langlois)的行政職權,爆發「朗格瓦事件」,由楚浮、高達、雷奈等人領頭,隨後獲得幾位世界知名導演的響應,包含布紐爾、卓别林、庫伯力克等。馬爾羅讓步,朗格瓦重回職位。
當年的坎城影展在影史及運動史上寫下了一頁。影展預計在五月十日開幕,但因先前的「朗格瓦事件」,眾多導演心繫在巴黎如火如荼發生的社會風暴,希望能夠取消該年影展,此項請求遭拒,在開幕片《薄荷刨冰》(Peppermint frappé)播映前,楚浮和高達在台前發言企圖阻止播映,影片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更是親自上前拉緊影廳大幕。隨後,評審團成員一一辭職,眾多導演拿回參加競賽的影片,影展在十九日提前閉幕(原本預計二十四日閉幕),當年沒有頒發任何獎項。
在這期裡,《Bref》訪問了侯麥早期幾部片的剪接師賈姬.黑娜兒(Jackie Raynal),她談及六八學運當時的氛圍,是這樣說的:「我們和彼此分享任何事情。藝術家、演員、科學家、知識份子或是勞動階級全部混合在一起,我們終於可以彼此對話並且『改變世界』,這是一個真正的革命,一個對我來說新的政治和社會語言的揭露。」(註 1)
法國電影導演賈克.克巴迪安(Jacques Kébadian)回憶五月風暴則提到:「當時只要有任何事情發生,我們就帶著攝影機衝向現場。六八學運從五月初迸發,在那之後就像展開一個無止盡的漂浮狀態,人性的潮流在街道上漫延⋯⋯。我們攝影,同時,我們漂浮在巨大的情緒裡。」(註 2)
電影是武器:Ciné-tract,反抗的證明
在這樣的背景下,標舉著「電影是一項武器」的口號,眾多導演大量拍攝政治宣傳短片(Ciné-tract),快速反應時事並發表政治宣言。「拍攝政治宣傳短片,是 Chris Marker 的想法。」高達在一次《社會主義發聲筒》(Tribune Socialiste)期刊的訪談,這麼提到。(註 3)
所謂的 Ciné-tract 由 16 釐米膠卷拍攝、黑白無聲(除了〈Ciné-tract 006〉)、長度短於三分鐘,大多是靜止影像的集結和現場紀錄,靜止影像包含政治文件、海報、照片、報紙等,快速拍攝並馬上播映,目的在發表政治宣言和刺激行動。《Bref》中節錄了一些 Ciné-tract 的影像,深入報導當時藝術團體的創作動機。
以 Chris Marker 為首的 SLON 團體(Société pour le Lancement des Œuvres Nouvelles,中譯為「新作品發表組織」),撰寫名為「Ciné-tractez !」(用電影宣傳政治吧!)的徵件公告,說明拍攝政治宣傳短片是為了:否定、提議、驚嚇、告知、詢問、聲明、說服、思考、吶喊、大笑、揭露、培養(這些動詞以全大寫並列),並邀集大眾一齊拍攝發聲。這些短片不署名,命名方法以 Ciné-tract 加上標號,如「Ciné-tract005」,這樣的特性使這些政治短片帶有集體性,標示了六八精神。
儘管不署名,我們仍能從短片的一些端倪猜測作品出自誰手。謠傳〈Ciné-tract 002〉便是在 Chris Marker 的要求下,由雷奈完成。短片圍繞在一篇不具名的詩作,以字卡和六八學運當時拍攝的照片詮釋、開展詩作本身。由字卡的字跡和拍攝手法,我們讀到雷奈的影子,但短片中一張 CRS(Compagnies républicaines de sécurité,法蘭西共和國保安隊)蓄著鬍、戴著安全眼罩並隱藏情緒的照片,其背後隱約傳遞的威脅和焦慮,又使我們不得不想起那標示Marker 強烈風格的傑作——《堤》。
高達則稱呼他所製作的政治宣傳短片為 Film-tract。在〈Film tract 15〉中,他使用音樂上「重複動機」的創作方法,不斷重複「請看看眼前的東西」這字句,伴隨著「十秒鐘」,緊接「二十秒」,再來「三十秒」,預示接下來的鏡頭長度。在這些字樣中穿插六八運動現場的照片、海報,其中一個鏡頭則帶到薩德的文句節錄,文句中的 C、R、S 被以奇異筆強調畫記。最後,影像收在一個關鍵句子:「如果您不想被布爾喬亞文化剝削,請終身都要正視眼前的東西。」
這些政治宣傳短片在當時的政治風氣下大量產出,標示了「反抗的證明」(Acte de résistance),時至今日,這樣的創作形式仍持續影響當代法國影像創作者。2016 年,工作法改革(La loi El Khomri)引起大量的反抗聲浪,年輕影像工作者帶著攝影機到處拍攝,秉持六八精神,創作各式 Ciné-tract,並且在學校集會廳、小型咖啡館播映,批評政府決策、群聚大眾並宣傳政治理念。
短片相較於長片,較難在商業上獲利,反過來說,亦比長片更不受商業控制,更為自由、有活力,並且可以視為所有反抗和創新的開始。自創立以來只專注在短片的《Bref》透過這期的五月風暴專題,聲明短片的自由、反叛精神,似乎也揭示了雜誌本身的立場——創造一個提供資訊和刺激思考的場域,從短小形式的電影出發,讓小眾的聲音在長片主旋律之下,也能被聽見。
參考資料|
http://www.cinematheque.fr/article/1213.html
Sébastien Layerle, Caméras en lutte en Mai 68, Nouveau Monde Éditions, 2008.
註 1、2、3|皆出自第 123 期《Bref》,p.42、p.62、p.53
【電影書報亭】
電影播畢,總有人獨自回到書桌前,不斷重返、回溯自己與電影面對面的漆黑時刻,化而為文。從有電影開始,就有人渴望書寫電影、閱讀電影。街道書報亭架上一本本電影雜誌,一篇篇電影文字;我們帶著電影而來,觀影者和電影工作者在此相遇、衝撞、爭論、和解、別離。電影書報亭,是深愛電影者的精神聚場;在此處,則是以法國電影雜誌為主的系列介紹文字。
【許境洛】
出生台灣,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在學生。曾執導短片《泥娃娃》,並參與法國、比利時共同製作影集《事實上…》(En Fait…)的拍攝和製片工作。大學念劇場燈光設計,所以貪心的時候也做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