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鸚鵡鵪鶉:台灣最早、最好的塔可夫斯基
編輯部於 2023 年 7 月 18 日更新:2023 年 6 月 3 日,導演林宗輝在近期台灣的「#MeToo」運動中,於臉書發文指控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多次對其進行性騷擾,對此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於個人臉書回應,指稱抹黑。後續臉書粉專「靠北藝術」亦有匿名發文指控其對實踐大學學生進行性騷擾,對此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並無回應。
〔 文|李幼鸚鵡鵪鶉 〕
我惡名昭彰,很多人都知道我深愛雷奈的、費里尼的、奧黛麗.赫本的電影。可是嘛,最先把雷奈與費里尼電影燦爛引介到台灣的不是我,而是一九六〇年代《劇場》雜誌的先進們(主編兼主筆邱剛健、黃華成、莊靈,或者還有張照堂以及香港的金炳興與羅卡)。大紅大紫的奧黛麗.赫本早已是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不必由誰引介。
雷奈的《廣島之戀》、《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費里尼的《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與《愛情神話》,台灣社會縱然未必人人看過,起碼也聽了半世紀。同樣是一九六〇年代大放異彩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卻因蘇聯國籍不見容於蔣氏王朝。雖然他從未拍攝迎合蘇聯威權的「政策電影」,依然比雷奈、費里尼遲了二十年才跟台灣沾上邊。如果說「第一」可能是指「最好」也可以是指「最早」,用文字書寫雷奈、費里尼、奧黛麗.赫本,不必跟世界比,單就在台灣,我既非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好的。諷刺的是,從文字推崇到影像引介,塔可夫斯基,我居然是台灣「最早」的(不過永遠不是「最好」的)。
一九八〇年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出版我那本《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一九六二年威尼斯影展的章節歌頌了《伊凡的少年時代》,一九六九年坎城影展的章節介紹了一九六六年出品、遲遲面世的《安德烈.盧布列夫》。在蔣氏王朝白色恐怖的戒嚴歲月,我有我的「勇氣」(其實是不乖啦),我也有我的侷限(居然讚賞從來無緣觀賞的電影)。
幾年後,台灣依然尚未解嚴,我心術不正,看中「電影圖書館」(一九八九年改名「電影資料館」,現今稱為「國家電影中心」),當時既是半官方機構(有行政院新聞局庇蔭),又可以拿「學術機構」與「藝術研究」當保護傘,於是建議館方央託旅居法國的台灣才女蔡春秀買進幾部(那年頭美國與日本沒發行、沒代賣的)東歐導演電影的法國錄影帶,塔可夫斯基這兩部傑作與馬卡維耶夫的《甜蜜電影》、楊秋的《私惡公善》都在其間。
引介塔可夫斯基,文字與影像我跑了三個「台灣第一」(最早)。沒想到,二〇一七年見識到塔可夫斯基夫子自道的原著,台灣終於出現了直接從俄文翻譯成中文的《雕刻時光》。譯家鄢定嘉教授為台灣出版界開創了兩個「台灣第一」:一是台灣電影書籍「最先」直接從俄文譯成中文的創舉;一是俄文譯成中文電影書籍譯得「最好」的。塔可夫斯基從文章到電影,在在流露出文學、繪畫、哲學、宗教、社會、歷史、音樂⋯⋯多面向的素養,從鄢教授的譯筆,讓這些優點一覽無遺而又發揚光大。
本書「關於配樂與聲響」的章節,塔可夫斯基認為「世界本身的聲音如此美妙,假如我們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去聽它,電影就可能完全不需要音樂」,讓我驚歎他跟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寧可用風聲、水聲、車聲、鳥叫蟲鳴、人聲等自然的聲音,也不要人工配樂來鋪陳、來展演。兩人互通聲氣,殊途同歸。
塔可夫斯基早期電影《伊凡的少年時代》馬車馳騁、蘋果掉落一地的那場戲,如夢似幻,跟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與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都那麼超現實、那麼詩情、那麼美麗,藝術成就同樣頂尖,各有一片天,讓人驚歎,讓人銘記。拍攝《犧牲》時,他已病重,奮力完成好作為送給兒子的禮物,恰似往後楊德昌病危時依然為兒子畫畫。法國紀錄片/前衛電影大師克里斯.馬克側拍了《犧牲》的拍攝過程,為塔可夫斯基下珍貴的身影。鄢定嘉教授則為塔可夫斯基的著作盡心盡力,也為台灣讀者奉獻,繳交出亮麗的成果:兩種「台灣第一」,最早的與最好的。
※ 本文原為《雕刻時光》導讀,經 BIOS 微幅編輯。原題為〈這本書的兩種「台灣第一」:最早的與最好的〉。
【李幼鸚鵡鵪鶉】
影評人,深愛奧黛麗・赫本、雷奈和費里尼。於 1985 年率先編寫《港台六大導演》與《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兩本「台灣新電影」論述,著有《坎城——威尼斯影展》、《男同性戀電影⋯⋯》、《鵪鶉在鸚鵡頭上唱歌》、《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等書。2011 年獲頒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
鄢定嘉/譯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7. 08. 04
《雕刻時光》講座:凝視塔可夫斯基的創作美學(報名請點此)
與談人:馬欣(影評人)、藍祖蔚(影評人)
主持人: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時間:2017. 08. 17(19:30~21:00)
地點:誠品敦南 B2 視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