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赤裸暴力砸到臉上──「撲面戲劇」(三):《費德拉之愛》,皇室亂倫與階級仇恨的道德亂象

將赤裸暴力砸到臉上──「撲面戲劇」(三):《費德拉之愛》,皇室亂倫與階級仇恨的道德亂象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8.06.2016

上一篇文章以《驚爆》這個劇本來論述莎拉.肯恩的劇本價值與特色,那是她的第一個劇本,而之後的五個劇本在同一個主題──「暴力」之下,又展開了許多不同面向。其書寫的時間深度與空間寬度持續被拉大,不禁讓人驚嘆她想像力的精準,似乎總是知道如何引起觀眾心中最黑暗的渴望與懷疑。本文將以莎拉.肯恩在 1996 年首演的劇作《費德拉之愛》(Phaedra's Love, 1996)介紹她如何串連了古希臘悲劇、17 世紀新古典主義劇作和當代英國,或者人類痛苦的歷史。

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的古希臘悲劇《希波利特斯》(Hippolytus, 428BC)是一切的開始,故事描述雅典的國王特修斯因為罪孽自我放逐,孤身一人的皇后費德拉在愛神的下咒之下愛上繼子希波利特斯(以下簡稱希波),希波一心要帶給狩獵女神阿特密士(Artemis)光榮,對女色無動於衷,更何況是自己的繼母。費德拉不吃不喝決心餓死自己,面對特修斯的回歸,費德拉知道自己的欲望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她上吊自殺,留下遺書,遺書表明自殺的原因是被希波強暴。震怒的特修斯召喚公牛想殺死正在放逐路上的希波,狩獵女神在希波受傷將死前現身,在眾人面前還原真相,父子兩人終於原諒對方。

在這個故事中,費德拉所扮演的角色是神的棋子,愛神為了報復希波的不敬而下咒導致亂倫,而稍後古羅馬戲劇家賽內卡(Seneca)將費德拉這個人物作為主角,寫成了《費德拉》,也就是莎拉.肯恩的改編來源。在這個版本中,費德拉與身邊的女護士戲份變多,著重處理費德拉如何在愛戀的痛苦中一步步決定向世人撒謊,在這個版本中,特修斯在知道實情後,對費德拉不屑一顧,轉而對被自己害死的繼子滿懷愧疚,是一個比較注重道德教化寓意的文本,但也精采的透過歌隊呈現費德拉的內心掙扎。

賽內卡的劇本影響了 16、17 世紀的戲劇,包括莎劇與新古典主義戲劇,在 1677 年由拉辛(Jean Racine)所改編的版本 Phèdre 更是以人物的內心變化為主要寫作,將希臘眾神排除在外,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憑著無法壓抑的想望做出掙扎的決定,這個劇本中的悲劇是亂倫下的真愛。

在拉辛的版本中,我們可以看見人各自有想要的東西,為此他們可以不顧一切,有時也作惡。劇情走向已經完全跳脫古希臘悲劇與神對抗、對神懷抱怨懟的主題,而回到人身上,角色的動機變得鮮明而合乎邏。雖然拉辛的時代離莎拉.肯恩比較近,但可以看出肯恩的《費德拉之愛》受到賽內卡的影響比較多,也似乎熔接了「以神為主」、「以人為主」的兩種思維模式。

在莎拉.肯恩的版本裡,我們看見人物刻畫的比重從費德拉轉移到希波身上,古希臘的、英國的皇室在這裡繼續存在,只不過他們現在身處 20 世紀,被電視、新聞、電動和性所包圍,大量的關於性愛的討論與實際執行,而不只是以「慾望」的角度去隱晦的呈現。

跟拉辛的版本不一樣的是,不管觀眾如何努力,似乎都沒辦法清楚的知道每個角色的慾望:希波對性是冷感的,他也沒有情人,劇本中只有暗示他也許曾經有深愛的對象;而費德拉對希波的愛是瘋狂而不正常的,我們從皇室亂倫的場域到帶入精神疾病的場域,精神疾病一直是莎拉.肯恩劇作中重要的元素,透過「瘋」的途徑,她揭發人性底層的真實。

另一個人性之惡的過渡是,在拉辛的版本中,人性之惡在角色的行動中展現,而在肯恩的劇本中,即使情節大同小異,卻發現沒有辦法指出哪一個角色是真正的惡人。因為邪惡的不是人,而是存在於人之間的、竄流的負面能量。場景不再是關起門來的皇宮,在現代化、資本主義的英國,人民愛皇室成員,一轉眼也可以用同樣的力氣恨他們,這是階級的仇恨,也是群眾的愚昧。這點展現在最後一幕,希波被判罪,乘載眾人之恨被當街分屍的場景。

莎拉.肯恩也加上了幾個有趣的人物,包括費德拉的親女兒絲特羅菲(以下簡稱羅菲)以及諷刺道德傳統觀念的神父。羅菲間接引起了費德拉的嫉妒,看來似乎是造成費德拉赴死的主因之一,但她與希波相擁而泣的那一幕瞬間將這群淫亂的皇室成員的真實面貌展現──他們都是情感脆弱的、與你我無異的人類。這在充滿性與暴力的整齣戲中是非常感人的橋段,讓觀眾憐憫這些人的命運,也發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性。

這個劇本被莎拉.肯恩戲稱為「我的喜劇」,也許背後的意義是,她容許自己在這個劇本裡表達巨大的愛。不過,沒有愛也沒有悲劇,而在悲劇面前,人類才有機會盡力表現渺小而珍貴的愛。

莎拉.肯恩的劇本在演出執行上是如此困難,經過語言轉譯的難度就更高了,這個歐洲經典本的中文版演出看似在文化上與執行上都不太可能,但近期卻有成功的作品。下一篇文章將介紹台灣劇場導演陳仕瑛 2015 年的製作《費德拉之愛》,並訪問她的工作歷程。

#莎拉肯恩 #藝文 #劇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于念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