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技術──評許家維《回莫村》

冷戰的技術──評許家維《回莫村》

作者印卡
日期10.10.2016

許家維個展《回莫村》描述了泰北地區失敗政府軍事基地在冷戰過後遺留下諸多難民問題。《回莫村》的特殊歷史背景源於中國政權在二次世界大戰對抗日本的軍隊到戰後因為戰爭路線考慮所致在泰緬邊界留下殘翼。1949 年後這一股軍事殘翼緊接著冷戰的分斷體制逐步轉型,在當時「明撤暗留」的政策下以軍隊解編之名,行戰備保持之實,駐紮於泰緬邊界,並且在冷戰時期甚至成為與泰國合作對抗赤翼的軍事布局。許家維在展覽中回顧了這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廢墟,尤其是軍事情報在當地所留下來的記憶面貌、人文地理。當國家收了手,武裝待命的部隊卻困守在飛地,進退兩難,此處在七〇年代成為泰緬邊境金三角毒品交易的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家維的《回莫村》透過記憶敘事的方式提醒了冷戰終結後在泰北形成難解的問題,將邊境的複雜歷史化作寓言的廢墟。

軍事情報在《回莫村》這個展覽中是個隱而不宣的關鍵詞。密碼學的進程在二戰期間大幅度地擴張,不僅是由參戰國家所推進,背後的基本學理也在當時專業化、學科化,發展出密碼分析、解碼學等專業。《回莫村》在上個世紀後半葉所經歷的事實上是一場由二戰到冷戰時期,整個軍事資訊系統在後工業時代之前的資訊類型轉型。展覽中的回莫村乃是當時蔣介石政權在泰北美斯樂(Mae Salong),柏楊筆下的滿星疊,非正規軍據點之一,也是美國政府秘密名為「國防部 1920 區光武部隊大陸工作組」的情報單位。此地成為一個鮮少人知的情報村,一座情報局的所在地。時代變篡裡頭,在自由與共產的邊界上,原本資訊取得的交通節點,後來成為地緣政治邊陲非正常經濟交易的樞紐,從情報交易到毒品交易也有著複雜的繼受關係。

展場中錄像作品〈廢墟情報局〉邀請當地情報局老兵表演泰國傳統木偶,演述泰國神猴哈努曼的寓言。哈努曼(Harumann)作為印度傳說英雄羅摩(Rama)的護法描述醫治軍隊的故事,暗示了這個地區的軍力曾有著保護泰國的歷史,而哈努曼的儀式也說明在地華人取得居留背後所受到泰國國王的蔭澤。〈廢墟情報局〉中老兵演出的影像隨著鏡頭拉遠,最後曝現牧師錄製旁白的現場,帶著戲中戲的詭譎,也點明了難民生命政治孤懸的狀態。〈廢墟情報局〉提供了美斯樂在後冷戰時代下的對立場景(counter-site),這夾縫於各國權力而有效建立的烏托邦,展覽中則轉型成為後來的情報局紀念博物館。〈情報局紀念所〉的建築模型與文件展示,揭示了從原本肅穆緊張的情報場所到紀念館這異質空間的變化。《回莫村》的遺跡成為不同國家勢力介入美斯樂的痕跡。英國策展人史塔勒伯斯(Julian Stallabrass)曾對這樣的遺跡觀點稱呼為「加速的考古學」(accelerated archaeology),場景存在著真實內容,挖掘出其中特異的烏托邦。《回莫村》更多的暗示可能來自於後冷戰時代,泰皇對此處居留樣態的默許。

八〇年代後工業時期,原本是軍事系統所設計的網際網絡完全改寫了當代的資訊迴路。從二戰到當代,〈回莫村〉的影像讓創辦孤兒院的牧師描述如何從槍桿重新拿起了十字架的過程。家庭的基督教信仰讓身為戰士顯得諷刺,而身為 CIA 情報員,從 1966 年部隊編制化到 1967 年加入中央情報局後,這長達 39 年大陸工作隊的身分,我們在影像中看到田約瑟、田老六、田仲文、趙立基四個名字與一名人物記憶的斷代,這與最近恆畫廊展出王鼎瞱的錄像作品有著類似的議題,化名與記憶保存的關係。〈回莫村〉以個人史的角度對觀眾說明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裡,回莫村在國民黨政權與泰國之間的另一個歷史的版本。

《回莫村》展現了冷戰時期,資訊情報如何重構個人的身-心關係。哲學家木田元在《技術的本體》中試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第一合唱來描述技術與世界的關係:

奇異的事物雖然多,
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
他要在狂暴的南風下渡過灰色的海,
在洶湧的波浪間冒險航行;
那不朽不倦的大地,
最高的女神,他
要去攪擾,
用馬的女兒耕地,
犁頭年年來回的犁土。

這首詩中的主體以技術轉化自身處境,而在《回莫村》中我們看到軍事情報技術雙重的面貌,工具人及其工具在地緣政治上的意義,技術反客為主,對於肉身的剝削,不再於提供生存處境的可能。相反地肉身成為自然一部分的面目,同時諷刺地於個人生存處境中,技術所夾帶的知識系統也成就了回莫村做為冷戰知識節點中生存的可能,進而不斷影響著這個異托邦的面目,甚至整個空間的布局。展覽裡所搭建的裝置〈回莫村-國防部 1920 區光武部隊大陸工作組〉映照著後來紀念碑儀式性的建築,設計了一個特殊如根系的汲水系統。由於軍機資訊作為暗號的宿命,我們看到密碼學的本質如何徹底解編了〈情報局紀念所〉的原始設計,同時也正如泰北難民的處境一般,不僅僅地理上作為飛地,在記憶政治中也存在著同樣的處境。

「回莫村」從許家維自 2012 年投入至今,除了將當地自強之家的問題以藝術方法重新帶到臺灣的視野之中,透過當地的記憶政治除了重新提醒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難民議題之外,比起過去柏楊及電影《異域》透過國族意識所形塑的泰北印象,在這個展覽中更見生命如何跨足三個世代在冷戰及其遺緒的真實處境。

 

《回莫村》
展覽時期:2016-07-30 ~ 2016-09-25
展覽地點:鳳甲美術館

 

【專欄簡介】
藝術作品不會主動地揭開它的深刻,本專欄將提供台灣當代戲劇、視覺藝術展演的介紹與論述。由「關係藝術」的理論,這勢必帶著藝術作品與文學之間的認知差距,但也希望藉由這些差距,討論作品的文化脈絡及其美學觀點,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自由時報》、《字花》、《衛生紙》、《創世紀》等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

#鳳甲美術館 #冷戰 #回莫村 #許家維 #印卡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印卡
圖片提供鳳甲美術館

推薦文章